现在是8日凌晨4:53,一点半左右,看完了《平面国》这本书。打算睡觉时,看到老妈发了条信息,于是,一边收拾桌面一边与她聊着。几分钟后,通话结束,也收拾完了,躺下准备入睡。
或许是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兴奋感久久不能平息,一直没睡着。先是听了西语播客,听着听着就想爬起来找个本子摘录些句子,但又怕真这么做了彻底睡不着,在脑子里梳理了一下今天白天大概什么时间能做以及怎么做之后,匆匆按下了暂停键,转而开始放起了易立竞的采访切片。平时听这个也许能睡着,但《平面国》太好看了,大脑皮层持续兴奋,尽管无法沉浸在采访的内容里,也不能完全当作背景音睡着(白噪音于我而言不仅不能助眠,反而会让我觉得焦躁)。关掉采访,放起了李宗盛的歌。倒不是多喜欢,就是白天猛然听人提到了他的《希望》,没听过,所以,找了个包含该曲目的李宗盛歌曲合集随机播放着。再之后,就到了四点多,觉得干脆起来吧,白天累了再说。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篇记录。
《平面国》这本书是六天前开始读的。根据微信读书的统计,累计用时6小时19分。最初,通过B站上一个up主知道了这本书,但那时我还没有开始用微信读书,也就是听了些up主的称赞并没有打算实际读一读。去年12月底,下载微信读书后,就在书架上添置了这本书,但也没有定下具体什么时候读,更多是加入书架省用脑子记了。
本来是有着规划的,想读一些逻辑学方面的书,又或者一些时间/精力管理类的。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意外开启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此后,之前的想法被全部打乱,各种阅读欲望纷纷冒头,拿不定主意先读哪本后读哪本了。于是,参考推荐值,书架上有13本被囊括在“神作”榜单里的书,抛去读过的,就属《平面国》字数少了,那就先读它吧。
放在之前,我该是写上几篇有关这本书的“随想随记”。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萌生了多种感受和思考,但反而无法记录。不是因为不能将所思所想梳理好且较为准确地表达,也不是这些想法过于幼稚怕写出来贻笑大方,而是太过于私密了,很好地印证了“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大多数情况下,我更倾向于在交流中促进思考,但这本书内容的理解能非常直观地反映读者的个人思考深度以及心态。在这种过于开放的问题上,过多的声音反而不是很利于个人思考的进步。此外,交流也是需要对话双方都能清楚且坦诚表达的。书中部分内容,有重复看,在第二遍阅读时,也曾点开网友们的评论以期获得更多的解读视角,确有收获,但也由此发现了一种对交流没有多大益处的方式--不正面表达。例如,我想了解这件毛衣多少钱,对方回应“和裤子一个价钱”,默认我知道裤子的价位且在毛衣和裤子间画上价值等号。如果你想要再追问,那就是“就这样呀,还不懂吗,那我再举例说明下”。有时,这样的方式是委婉或形象的,但也可能因为本人并没想透彻所以找了些看似类似的例子解释,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表示自己与作者有着同样的思想高度“不是你告诉我的,而是英雄所见略同”……
从我自身而言,这本书将会随着个人经历的不断丰富,会有更为不偏不倚、平和的理解,也会对现如今没有过深理解的字句生出新的感悟。可以说,书中绝大多数句子都值得反复思考,并且几乎每句话都在幽默中蕴含着深意,至于是什么,就看你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心态了。例如,在一些人看来,书中的部分内容仇视女性或者说描述时有男尊女卑的倾向,因而可以看到不少“女性”视角的解读,但读下来,我不觉得作者有着厌女态度,甚至也不是一定要将其视作对现实的抽象表达,借此说明男女社会地位有差别。有没有可能在这本富涵映射意味的书中,所谓的女性对标的不是生理女性呢?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必要带着找证据说明自己有着“正确/深刻”价值观的态度来解读,阅读是丰富视野而不是寻找证明自己“优秀”的证据。《再版序言》放在阅读完正文后回过头来再看,会更容易理解。《译后记》写的也很精彩,仔细阅读也许会令你改变一些阅读正文时对作者提出观点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且有诸多可以单独拎出来写出一长串理解的句子的书。用一句话作为本次阅读结束的纪念的话,我想这样表达:是夜,平面国的北面没有星星,抬头,却有数不尽的光亮。下一本书,也许我会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许……“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拥有无线空间的君王”,在阅读《平面国》时,偶然想起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