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题画: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而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里所讲到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其实源于苏东坡的一段题记。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然而不能所以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之于中而操之不能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对于心中有感觉而手下画不出的原由,苏东坡《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又做了总结: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也。
概括说来,眼中之竹,可谓人眼中观察到的物象;胸中之竹,可谓人心中情感意识的意象;而手中之竹,可谓落墨于纸上形成的物象意象交织而成的迹象,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终极表现,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千百万次磨练打造之后而与心相应的手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