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5-09  23:33

171 1 998

杂谭(72)

在我的印象中,先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我最早听先生讲六十四卦是环境原型时,还是懵懵懂懂的。但对房子的布置,先生却不止一次地为新买了房子的小组成员提供建议,我那时还没买房子,就是听听而已,没想到先生把这些建议悉数写成文章,结集在此书中。让我不禁回忆起先生在小组活动时,把这些内容作为分享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就想如果有房地产开发商听听我们的建议该有多好啊。

如果说,让我来推荐这本书,我会说,这本书是一本可浅读,也可以是深读的一本书。可以浅读的是,如果读者只关心生活环境与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就可有所获益。比如我老家的一位朋友。

他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物理治疗师,之前也没有对心理学很多的关注。他读了此书之后,给出的反馈是,”这本书吸引我的是,意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碰撞,一个是书里说的跟古人对话,又延伸到环境,环境对心有影响,心不一样看环境也不一样。这本书告诉我怎么去调节两者之间的平衡。”如果先生听到这位读者的话,一定会兴奋地连说,深得我心,深得我心呀。难能可贵的是,我这位朋友还对此书做了些摘抄,并且还写出了他的体会。

我选择他所做的数则读书笔记中的一则,抄录如下,“思念故乡,也可以理解为现在的自己怀念原来的自己,故乡可以延伸至原来的地方。”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离开旧我,变成新的自我。越活的好,一些人乡愁少一点。新自我比旧自我好。当新生活不如意时,人总是格外容易思乡。”

“有时候,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虽然已经变了样子,甚至没了儿时玩伴,原有的地方都已不在,但那时的回忆都回来了,人心里就会有满足。甚至在外地某一个地方很相似,依然会有心安的感觉,就如同现在去北京一定会去自己租房子的地方,感觉回到那里也是一种回家的感觉。”(按:这位朋友曾在北京某康复医院进修,此则读书笔记是出于《心由境造》“乡恋与乡愁”,31至35页)

我能够看到这位朋友的读书笔记,实属偶然。我把此书借给他阅读,他还给我时,我发现书中夹着一搭裁好的空白小纸片,我把它们拿出来还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他说做些笔记。匆匆忙忙地就分手了。当我再翻阅此书时,发现隔着几页就有一张写满读书笔记的小纸片,共有八张。当时就想着,要还给他。可是,我仔细一读,不禁发现这位朋友阅读先生这本书的用心之专,体悟之深,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真是难能可贵。随后,我就给他留言,请他谈谈对先生这本书的期望,没想到,这一问,却引出此书所隐含的另一层深意。(待续)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放野•牧心   2025-05-10 00:11:11

    我很好奇像朱老师这样悟性很高、创造力很强的人是不是因为潜意识里印有比较深刻的过去世的相关体验,这让他们得以“轻车熟路”的透过外相“观照”到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