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吃上劲儿。怎么吃上这个劲儿呢?古人给过一个很好的建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或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回吟”,这个建议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但“读百遍”或者熟读,是一种循序渐进地加劲方法。
我们过了读书年纪的人,因着兴趣、研究或工作的需要还是会选择一些必要的经典著作来读。我和一些朋友交流,得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阅读体会是,字都认识,读完之后,在脑子里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象,就像散落的珠子串不起来,而且还很容易忘掉。显然,这是一种吃不上劲儿的阅读体验。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也时有发生的,无论是读文艺书还是学术研究著作都会遇到。
如果是要读一册必须读且绕不过去的经典著作,至少是渴望读完并且期待有所收获的书。恐怕必须要吃上劲的读,才能达到目标。我的经验是,首先,放慢阅读速度。读一段是一段,读一页是一页,读一章是一章。甚至是重复读,以其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其次,就算读着作者所写的很对的话,如果自己理解不了,就不要放过,反复琢磨和体会,标出疑问或者自己猜测性的体会。对于那些比较欧化的句子,不妨就直接寻找句子中的主谓宾语,来达到理解句义的目的。这一步,简单地说,就是在书上勾勾画画;第三,对于一些句子或段落,不妨念出声来,声音的刺激会帮助我们理解。古人说念书,就是念出声的读书。作者写的话,就是作者说的话。重复出声地念作者的话,会帮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用心。如果能这样做,基本上就吃上劲了。其主观体验是,会有一种读进去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一些辅助的工作了。比如要动动笔,做些摘抄和读书笔记,即古人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再比如,实践一下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或技术。我自己很早就这样做了,但我不觉得是个阅读经验。直到有一次,一位同事看到我桌子上扣着一本关于讲曼陀罗绘画的书,旁边放着我手绘的一张曼陀罗画。就问我,这是我画的吗?我说是。同事说,怪不得呢,你这是在实际运用呀。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我阅读吃劲的一个小经验呢。边看边学着做。还有就是,正襟危坐地阅读姿势,哪怕读五分钟,也要正襟危坐地读。
吃劲,从人的整体状态上说,是思维、情感和肢体上的三到。肢体上,摆出读书的姿势,会激活小时候上学读书的身心记忆;情感上的投入,是用心与书中内容的连接;思维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的调动起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学习。所以,一旦吃上劲儿读书,人的身心就扑在书里,尽可体会“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