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两图转自网络
01
鸭汤面线,鸡汤面线,瘦肉汤面线…...自从母亲身体不爽后,面线成了每天不可或缺的主食,午晚餐,必有一餐是面线,有时是中午才吃,晚上接着吃,母亲也吃不腻。
面线汤会加西红柿。西红柿是二姐在屋顶种的,把表皮褪掉,切碎碎,麻油热锅,----麻油是三哥女儿的婆婆种的芝麻榨的,味道纯正香浓,---煸炒三两下,倒入高汤,拿一束面线从中间掰断,一分为二,一次煮一份,一次一碗左右,汤汤水水,母亲基本吃光光。
一袋面线里有两束,可煮四次,冬去春来,转眼立夏小满了,天气转暖,母亲胃口也见好些,面线相应煮得稠点,一袋从煮四次变成三次。
02
大学同桌丹的婆家成了面线的长年“供应商”。丹嫁高中同学,同镇隔壁村的y村人,y村手工面线“名震四方”。据介绍, 自有记载以来,y村手工面线制作已超过200年以上,“具有外形细长、面皮圆润、色泽黄白等特点,吃起来有韧性、口感好,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
大学毕业好几年,彼此不联系,音信杳无,直到有一年,沁菜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看看曾经的同桌,没费什么周折就找着了。
03
丹回县城,在一外贸企业上班,彼时已经有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娇俏女孩,老公在广州打拼。小姑独处的沁菜闲来无事,周末下班也不回家了,给丹打个电话换乘岛外中巴,“乘驾着骀荡的东风”去找丹,睡丹的女儿的房和床。
丹的女儿谁去都不给睡,偏偏见着沁菜就欢欢喜喜地让出她的床给这素未谋面的沁菜姨睏,丹还要管她这“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吃喝玩乐,小电驴载着她东逛西逛,串完娘家串婆家。
无牵无绊的沁菜乐得在广阔的田野山岗玩耍,像回到失去土地之前的村庄,她讨厌栉次鳞比的厂房毁灭了她的百草园稻草人,那时的她还不能看透早晚浩浩荡荡的打工人为何要背井离乡……
04
丹的婆家大伯两个儿子,相貌堂堂,转眼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老二自知不是读书深造的料,中学毕业后早早去打工,早早结婚,娇妻爱子托付给父母,跟着亲戚在外做生意,聪明肯干,脚踏实地,几年后就买房盖房,当真是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老大木易上大学,毕业后领一份固定工资,对自己的终身大事总是不急不急,父母让做婶婶的丹帮物色看有没有适合的人选。
丹和沁菜叨家事,叨着叨着免不了要叨到。丹对大伯俩儿子赞不绝口,她和老公考上大学后基本没回老家住,老家一应事务全落在大伯大伯母两口子身上,好长一段时间,女儿也是送回老家让大伯母带的。家里就这么个宝贝女娃,伯母待她闺女比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还亲,兄弟好自没得讲,妯娌情深太稀罕。
05
沁菜随口说自家二哥的女儿也被催婚,安排相亲偶尔会去相,见一面就没下文,追求的不少,上门提亲的大有人在,奈何都不来电。丹望着沁菜,沁菜看着她,两人不约而同说要不介绍他俩相识?就这样,沁菜出面,分别给侄女和木易打了电话,告诉他们见面地点。
见面地点在马垄公交站的豪客来。木易虽然迟到几分钟,但丝毫不减在侄女眼里的风采,侄女也让木易惊艳到了,缘分就是这么奇怪,说到就到,提亲定亲,良辰吉日,喜结连理,一气呵成。
沁菜算是两个小字辈正儿八经的介绍人,但沁菜未婚,所以吉日那天的媒婆是丹。沁菜还记得迎亲那天丹拿着漆篮,头插金花,喜气洋洋的模样。就这样,丹的婆家也是二侄女的婆家(那时,老家中的老大人还健在,丹和侄女虽然不在婆家住,但二层大厝都留有他们的房间,离家不分家)。沁菜与丹是亲上加亲。
逢年过节,侄女总不忘带面线回来看阿嫲,丹也总记着老同学~沁菜妈爱吃面线,有回婆家就顺带捎两箱来。
细细长长,面线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