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花写了一个故事《不开心的妈妈和可怜的娃》:她一叫妈妈,家长就暴跳:不要叫我妈妈。我不要你了。你想把我气死,我气死你就高兴了。每天都是催催催,天天想着玩,一点作业两天写不完。
原来孩子,周四的时候语文作业没改骗她说改了出去玩。他们语文老师要求主观题答案也要照着答案一模一样写,不然就要抄整篇课文,动辄三五遍。估计还得家长检查落实。有一次,她的作业写得差老师撕掉了课堂练习册。还认为我没管孩子。她爸从小到大不管,到一年级管了两次就冲妈妈发火,再也不管了。妈妈每天作业都得喊作业。生活习惯更是糟糕,而且晚上一定要陪着睡,不陪,她可以一两点不睡。关于孩子要陪睡,应该也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体现,家长又忙,又不得不陪,虽然最终得到陪睡,但也会焦虑。家里的老二是自闭儿,妈妈又要上班……
生活真是一地鸡毛啊!作为老师,家长类似的抱怨,其实不少,我们班家长不少是个体户,忙于开饭馆、摆夜市、卖海鲜、卖菜,个别也开个小作坊,工作挺忙碌,孩子不想写,家长也吼、喊,最后干脆叫他不要写了,去做家务吧,这样子孝妻贤,不再鸡飞狗跳。刚开始不是很理解这样的家长,跟她沟通后,减低难度,慢慢的,孩子似乎没那么排斥写作业,跟家长关系也没那么僵。故事中老师要求主观题答案也要照着答案一模一样写,说真的,我也这么要求孩子,但班上一半的孩子没做到。我没办法一个个催,会欠作业的孩子,肯定不仅欠这么多,我从没让他们抄整篇课文,动辄三五遍。还让家长检查落实。我有空就让家长监督孩子读一读简答题。私信给家长,家长一般能落实。
我明年可能教一年级,我跟同事说,一开学我可能要去全员家访一下,跟家长见面了,到时工作沟通起来,可能比较容易。说真的,现在当老师,当班主任,不仅面对孩子,更要面对家长,最怕的就是跟家长沟通。班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家长……不过,那个老师说了,她怕家访,一家访知道得太多了,怕自己心软。太理解他们,有时于事无补。结合以上的故事,如果老师知道这样的不开心的妈妈和可怜的孩子,作业就没办法一视同仁。放过孩子,放过家长,看似很好。
但对于管理者,特别是班级的管理者,纪律意识其实很重要。班上不是一个这样的孩子,至少一二十个,每个都特殊,都关照。教育本质是要鼓励孩子跳一跳,接近自己更高的能力点。碰到困难就后退。而且是家长觉得他不行,不用,孩子会退得更多。我观察班上的孩子,凡是家长放弃的,老师根本叫不动了,因为小学生他学习大部分还是为家长学的。作业上可有可无,还会泛化到其他方面,课堂上回答问题,他会主动跟你说,我拒绝回答。升旗时,他会跟你说,没人告诉我要戴红领巾,不知者无罪。
孩子很容易因为家长不管;家长不管,不配合老师也没办法管,而变得特别自我,而且孩子不写作业,其实回家也没什么玩的,没什么同伴,同伴可能很多回家都是写作业,然后开始玩手机,玩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变得更加自我,更加迷茫。这届六年级,居然有好几个孩子觉得活着没意思,甚至拿死拿捏家长,家长、老师更不敢管了。
可能有朋友说,那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是,一个老师面对班上五十几个孩子,工作量真不小。而且家庭的问题,像故事中,父亲的缺失,弟弟的自闭……还有很多各种不一样的情况,老师能帮助,介入的很少。老师一味理解他们,班级的常规管理,也常常搞得一地鸡毛。双减政策下来,明面上是8:00-8:20到校,老师也不好要求孩子们8:00到。孩子们稀稀拉拉进来,值日生也经常迟来,这段时间要组织早读,就变得很困难。
教育有度,要能关系孩子,体谅家长的温度,还要把持准则的度,关注孩子上升区间的度,其实真的很难。因为很多家长的前进和幸福都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