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由于见识不太多的缘故,每每接触或体验到自认为的好东西时,忍不住想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比如以前分享过日课写作平台,分享过骑行,甚至推荐朋友们买什么品牌的自行车,分享过此生必驾318,动员身边的朋友这两年赶紧自驾318国道,体验一下荡气回肠的怒江72拐,分享过河南省博物院和开封万岁山等。
最近在分享郑教授的成长圈和她力量的过程中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我的群,我做主”,在“我”的群里,必须服从“我”的管理,因为这是“我”的地盘;二是很多群不再是单纯的聊天交流群,而是变成了销售群,万物好像皆可变成商品;三是不被待见的遭遇让我感觉自己好像快变成了一坨臭狗屎,曾分享到两个同学群里,一个群里马上不聊天了,另一个群里有同学说我是侮辱他们的智商,当然,还有几个群警告我或者直接把我踢出群。
因此,这两天我又感到一丝迷茫:当下社会到底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怎么有点儿看不懂了。想想以前,我既不太守旧,又不非常开放,我愿意接触了解新事物新科技,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也在不断学习,但是除了爬山、了解探寻本地和旅游地的历史文化、骑行、读书、参加周三学习小组活动外,我接触的其他群体不是很多,难道在一定程度上我是生活在某个相对的真空里吗?
因为受郑教授和她力量群里一些姐妹的影响,我最近开始好好读书了,为逼自己养成自律习惯和认真读书分享,每次读书直播后,我都生成回放,一是自己回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今一次没有回看过,实在没有勇气;二是感觉说不定万一有同频的朋友愿意听我分享的书籍呢,反正已经读了,放在视频号上,不过是顺便举手之劳的事儿;三是作为以后的见证,见证自己的成长变化。
自以为到了这个年纪什么都看通透了、看淡了,哪知道还有看得不太明白的事情,怎么办呢?只有继续观察了解呗,否则,将来还可能遇到,还要去面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如此,生活亦如是。
也请读到此文的朋友们分享一下你们的对当下网络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群和各视频号、直播的看法,还有没有单纯、纯粹的群?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群?如果有幸加入了一个单纯的社群,如何赋予并维持该群适当的活力呢?怎样能在当下匆匆忙忙的社会中,遇到一些同频共振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