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湖北中考的第二天,继续写中考的话题。以前没有写公众号的时候,曾经感慨过中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近开始认认真真写公众号文章,正好借助这个时间节点好好唠一唠这个事儿。
30多年前,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途径有三:考学、男孩当兵、女孩嫁人。在考学这件事上,男孩比女孩优势多一些,因为很多女孩在读完小学或者读到小学二三年级后,就辍学回家了,一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所限;二是她们的父母或亲戚或邻居认为女孩子早晚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人,没必要在女孩身上花费太多钱,早点儿不上学后,还能回家帮父母做家务和干农活。因此,读完小学并能继续读初中的女孩的父母,都是比较开明的父母,我的父母亦如此。
我国是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学录取比例非常低,虽然在建国初期建立了一些中专、师范学校,但经历十年特殊时期后,中专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而百业待兴,急需大量人才,于是“小中专”应运而生——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录取中专生。
据网上相关资料显示,1980年至1997年,全国中专学校由9600多所增加到17000多所,中专生由226万人增加到1089万人。考取中专是那时候的莘莘学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心中的殿堂,因为考上中专,就意味着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就能吃上“商品粮”,毕业后能分配到一份工作,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在此科普一下“商品粮”户口,即非农业户口,这是我读中专和参加工作后慢慢了解的。那时候有“商品粮”户口的年轻人,可以在初中毕业后考技校,技校毕业后分配工作,还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安排工作,或者参加招工。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曾一度出现过“买户口”的热潮,有钱且有关系的农村家庭花七八千块钱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个“商品粮”户口,孩子就可以被招录到城里的工厂当工人,进而改变了家族世世代代做农民的命运。
那时候的大学录取率非常低,高中三年苦读后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如果考上中专,既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三年后就能上班挣钱,因此,那个时代成绩最好的初中毕业生首选报考师范、中专,考不上师范、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读的中专,并由此改变命运。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现在是考不上高中后,才选择读中专,然后通过“3+2”取得专科学历,再参加“专升本”等,逐步提高学历,为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
三十多年前初中毕业后考中专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激烈不亚于现在的高考考985、211大学,甚至比现在考985、211大学更激烈,因为中专毕业后就能被国家分配到一份工作,现在读了985、211大学本科后只是一个基本的“敲门砖”,可能还得继续攻读研究生,然后通过校招进入企业工作,或者通过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公考编而获得一份工作。
时代就像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中考改变命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当下是科技快速发展时代,一两年就会发生许多新变化。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好坏,你我都必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