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分享会记录)
牙签:从《朗读者》名称的由来,提出“朗读者”“聆听者”“阅读者”之间的联系。“朗读者”具有一定的优势,“聆听者”则处于被动。阅读时注意其关系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战争很难定罪,国家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只有利益。法律的本质在于维护程序。作品中米夏为何不为汉娜辩护?首先,米夏得为自己负责,他不想在公众面前曝光他跟汉娜之前的那种非常关系,以免影响他的事业和生活;其次,对汉娜得有个交代,他要帮汉娜守住那个秘密,以维护汉娜的自尊;再次是对公众有个交代,认为汉娜是纳粹罪犯,不耻为其辩护。至于汉娜为何自杀?牙签的观点是:性格决定命运。汉娜典型德国人性格,做事严谨讲规则。自杀也是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审判。牙签的发言内容很多,观点很新,这里只整理了分享会上的极少部分内容,剩下的请友友们读我分享在群里的《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和反思》。
四月:阅读过程中遇到三个问题:1、什么是法律?文本上的法律条款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没有冲突?2、通过米夏去集中营时与遇到的司机对话,感觉当时的德国人杀犹太人都没有什么负罪感,认为就是在进行一项工作,在执行上司的命令,为什么?3、战后的德国,亲身经历了战争的一代人与远离了战争的第二代人,他们都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作品中,感觉第一代人在逃避、在躲闪,比如米夏的父亲辞去公职,带领全家迁移等。四月说以上疑问都在牙签的发言中得到了清晰的解答。
大米:很早就关注过这本书,也看过改编的电影,认为小说比电影成功的地方就是小说没有像电影一样,对男女主人的结局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把过程和问题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判别。认为把女主汉娜设计成一个文盲来进行战后反思,是小说的一个短板。通过阅读美国作家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认为小说里有很多社会学的理念。制度只是提供一种秩序,把人的行为模式化。小说里的汉娜被设计成没有任何家族背景的孤零零的一个文盲,其主题就是人在社会当中是一个非常小的个体,受社会控制,人在社会面前是微不足道没有力量的,我们所看到的汉娜的故事其实是每个人的故事。
俊俊:这个故事有两个地方最打动我。作为文盲的汉娜对知识的渴求。我无法想象在现代社会一个不识字的人的痛苦,汉娜为了隐瞒自己是文盲的事实,不惜屡次放弃升职机会,放弃自己的爱情甚至下半生的自由。电影中汉娜学习认字的场景让我落泪,在付出如此惨重代价之后的汉娜终于鼓起勇气,笨拙又倔强地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比对,从最简单的“the”开始认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篇就说:“在我年轻、幼稚的时候,父亲曾给了我一番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在这世界上不是人人都享有过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唾手可得的小事,可能是某些人倾尽全力捍卫的大事。另一个让我思考的问题就是“平庸之恶”。汉娜在战争中因为执行上级命令而导致大批犹太人丧命,汉娜是一个恶人吗?从作者的描述中,生活中的汉娜很善良,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陌生人,哪怕是在集中营任职,她也会挑选最瘦弱的囚犯到她的房间朗读文章,让她们能获得片刻温暖。但是当汉娜沦为纳粹机器齿轮中的一环,命运的主动权也就被剥夺了,剩下的就是执行命令,至于后果毋须考虑,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汉娜在识字后阅读了关于战争的书籍,开始进行自我反省,最后用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忏悔。所以我认为读书识字,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人”,而不是“齿轮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