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医书和道家养生的典籍里,都有关于躺下之后,不高声语笑的要求。“声高由于论义理、辨是非、相嘲调、说秽慢,每至此会,当虚心下气,与人不竞。若过语过笑,损肺伤肾,精神不定。”(《养性延命录校注》【梁】陶弘景 集,王家葵,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130页)
这里说的情形,不由让酣然先生想到在大学宿舍里的一幕。那时宿舍里上下铺,六张床睡六人。酣然同学一贯熄灯即睡,与之对头而卧的同学则属夜猫子,每夜读小说至午夜方寝。忽一日,熄灯后,夜猫子同学燃上蜡烛,与酣然同学讨论起社会问题,夜猫子同学只诘问,酣然同学则回答,欲说愈烈。至午夜,夜猫子同学正色言道,“是夜无书可读,故与君谈,吾困矣。”遂吹灭蜡烛,即入梦乡。酣然同学聊兴正浓,忽嘎然而止,正可谓“过语”至“精神不定”,竟睡意全无。
现在恐怕就无此情形了,但替代它的情形是人们常常在睡前刷手机视频。小视频里大多是“论义理、辨是非、相嘲调、说秽慢”的内容,反而容易导致“精神不定”,疲极而眠的结果。所以,睡前寻梦乡最好不要刷小视频,而是听着些轻声慢语的故事,就像有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你聊天,“虚心下气,与人不竞”,自然而然地酣然入睡,一觉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