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分享会记录)
一萍:阅读时注意到两个细节,一个是米夏与汉娜郊游时,汉娜为米夏留给她的一张字条而愤怒,目的是掩盖她不识字的真相。还一个就是汉娜在法庭上的自言自语:要是当初不去报名当集中营看守就好了。并且在法庭上质问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这些都是汉娜遵守本职工作的本能表现,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颖子:战争会给人带来无尽的伤痛。在法庭上,法官认为汉娜在教堂着火时,不肯打开教堂的门,让300个犹太犯人被烧死是犯罪。而汉娜则认为自己是在坚持工作操守,履行工作职责,并质问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法官没有回答。但是如果是我,我会开门,这是我作为人的本能,也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里不可回避的东西,毕竟是300条人命啊!
芳姐: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们的生活都是个体与群体共同创造的,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里不完全是无辜无力的,每个人在其中是有选择的。比如你可以选择打开教堂的大门,也可以在柏林墙上把枪口抬高两寸……,生活中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亚芳:《朗读者》是一部让人沉默的文学作品,它用一段跨越年龄的爱情,揭开了二战伤痕的一角,让我们看到人性中难以直视的复杂性,汉娜是文盲,这个秘密是她一生的羞耻,哪怕是承认罪行她也不会承认这个现实,她不识字,却狂热地迷恋朗读,当她最终在监狱里学会读写,颤抖着写下“谢谢你”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忏悔,或许不是大声疾呼,而是直面自己最不堪的部分。 而少年米夏的爱,同样充满矛盾,他一生被困在对汉娜的迷恋与道德谴责之间,甚至在她受审时保持沉默。这种沉默何尝不是另一种平庸之恶?如果我们爱上一个错误的人,是否也成了共犯? 汉娜在法庭上的反问:换了你会怎么做?——没有答案。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心中那个可能怯懦、可能盲从的自己。 汉娜选择自杀不是因为不会读写,而是觉得即使学会了,世界已没有她的位置……
心柔:《朗读者》中对汉娜这个人物的观点:汉娜这辈子都被“不识字”困住了。就因为怕别人发现自己是文盲,她放弃了西门子的升职机会,跑去当集中营看守;战后上法庭,明明能解释清楚,却宁可背下“主谋”的罪名坐牢,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识字。这种自卑把她人生两次主动推开人生的可能,一次是放弃爱情,一次是放弃自由。
她太看重面子,错把撒谎当尊严。直到在监狱里,她哆嗦着写出第一个字母,才真正打破困住自己半辈子的枷锁。这一幕特别有象征意义:只有敢直面自己的弱点和犯下的错,才能挣脱自卑和逃避的牢笼。可惜这份勇气来得太晚,让人看到一个人被命运困住、拼命挣扎的心酸和无奈。
星飞:《朗读者》是一部严肃的作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畅销书。作者以小说的情节变化为载体,非常成功地把他想体现的思想,包括他自己都无法下定论的矛盾,都在作品里展示了。这是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也因此吸引我们。抛开那些虚无的宏大讨论,引用日坛公园里一个最新的博客节目,说明弱极的人类为何可以主宰这个世界,就因为人类有组织。组织就是有平庸的每一个人都像蚂蚁一样在运转,这是人类存在多年并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每个人都在组织里受到保护同时也受到约束。归结到本书,(引用原文)说明作者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及角色的复杂性成功地呈现……
木鱼和天月的发言单独发群里。
这次的读书分享会因为牙签的加入,气氛异常活跃,内容也极其丰富,大家讨论非常热烈,由于主持人时间和水平有限,没有准确、完整记述各位的分享内容,还望友友们多包涵。感谢天月、俊俊、四月、盼盼、心柔、木鱼、亚芳、星飞、丁颖、芳姐、大米、牙签、一萍的参与。
2025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