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公共讨论中,都把东亚的生育率下降归于高房价和工作压力,不过这些解释未必适用于同样出现这一现象的南欧国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同样难以充分解释生育率的持续下滑。这类理论通常认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进入劳动力市场,生育的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女性会因此倾向于减少生育。同时,现代家庭更注重“孩子的质量”,资源投入增加,也压低了子女数量。
这些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却无法解释另一些事实。例如,一些国家女性就业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反而是正相关的关系。更关键的是,这些影响因素在第一组国家同样存在,但这些国家的生育率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内。相比之下,东亚和南欧国家却在1980年代后经历了一场几乎同步的生育崩盘。
戈尔丁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用来解释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为何更容易出现剧烈的生育率下滑。她的判断并不建立在经济水平本身,而是看家庭内部的决策结构是否随着社会转型及时调整。
她强调了两种关键的紧张关系:一种是性别冲突,另一种则可以被称为“代际冲突”。前者比较直观,如果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和照护责任,生育子女所带来的成本和负担更多地由她们承担,那么即便丈夫希望多要孩子,女性的生育意愿往往也会不足。反之,家庭责任越平等,夫妻的生育选择就越容易接近。
代际冲突则不那么明显。它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而是指在夫妻之间对传统的不同态度。戈尔丁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男性往往比女性更靠近上一代的家庭和生育观念,比如更看重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意义,而女性的生育观念则更倾向于年轻一代。
戈尔丁表示,“这并不是说男性天生就更传统,而是女性从更平等的性别关系中看到了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