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跑听书已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周二是帆书非凡精读馆新书上线的日子。
打开帆书APP,新书书名《43次杀意》让人毛骨悚然,倘若是晚上,我绝对不敢收听,雨后的清晨鼓起我收听的勇气。
讲书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陈碧教授,第一次收听陈老师的讲述,还不太适应。
这是一本特别“沉重”的书,讲述了2015年发生在日本高中生之间的一起犯罪、一次谋杀。死者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凶手是几个比他大几岁的学长,其中有一个还是他最好的朋友......
听到这里,我放下了心里的那份恐惧,好奇几个未成年孩子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变成霸凌,杀人的模样。
凶手1:虎男
父亲是日本人,卡车司机。母亲是一个菲律宾人。虎男不擅长与人沟通,他在小学里面就经常被人排挤、欺负。当他回去向父母报告之后,他父亲对他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一阵责骂。中国话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只要打得狠,他一定会听话,虎男的父亲就是这样管孩子的,上来就一阵暴打,用脚去踹他的脸。所以,他把他父亲怎么对待他的行为模式,用到了去欺负更年幼的孩子身上。
在法庭上他为自己辩解,他说:他根本就没有学会跟别人沟通,他跟别人沟通的方式就是上手。因为在家里,父母也是这样跟他沟通的。所以他一直没有建立起跟他的伙伴好好沟通、好好说话、做朋友的行为模式,他也是一直被欺负的对象。
他在学校里十分低调,一旦遇到比他更狠、更厉害的人,他就乖乖地道歉,点头哈腰,人家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但是,他一旦遇到比自己弱的、不如自己的人,他就变成了这个团伙的大哥。他就把人家对付他的方法,用到了他的小团伙里面。
从虎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成长在一个双亲家庭,父母都在,而且都管教,但是这个管教并没有给他很好的正向反馈。他只学会了用打骂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遇到一些他凭他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解决的事件的时候,他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如果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他肯定收获的是父母的责打和更加严厉的体罚,所以他不敢告诉父母。那他还能向谁求助呢?没有人求助的时候,青少年的行为就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可能成为加害于人的霸凌者,或者成为受害者。
当孩子在遇到自己能力不能够解决困难的时候,由于没有可以求助的对象,他就选择自己在家里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最熟悉的方式——伤害他人。
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消灭掉。所以他就把致命的伤害指向了被害人。
凶手2:阿刚
阿刚原本是一个性格很温柔的人,父亲是一个日本人,母亲也是一个菲律宾人,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母亲独自抚养阿刚和同母异父的妹妹,一个外国的女人,靠辛苦打工抚养这两个孩子,很不容易。
阿刚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经常帮母亲做家务,要照顾妹妹。但他的母亲是一个情绪特别不稳定的人,她为孩子做的唯一事就是赚钱养活他们,一言不合也是大打出手,所以阿刚也很痛苦。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也尽好了自己作为哥哥的职责。他经常要给妹妹做饭,帮妈妈做家务,因为妈妈出去打工,回来得很晚。
尽管阿刚的成长在这样的单亲家庭,过程并没有走向脱轨的必然性。他还是一个体贴妈妈的孩子,有责任心的孩子。
在阿刚读初一的时候,妈妈突然带回来一个男朋友,住到了他们的家里,这个男人对阿刚说:“你必须得听我的。”
他甚至开始对阿刚进行责骂和体罚。这就是阿刚人生的转折点,也许本来他还有一个梯子,可以往上攀爬,也许可以到达人生的其他高度,但是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个梯子就被人抽走了。他开始自暴自弃,不去上学,抽烟喝酒,
他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学校又因为性格内向、阴郁,交不到朋友,最后走向能够接纳他的团伙,就是虎男的这个团伙。
上述两个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他们和家庭的沟通都不到位,父母的监护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虎男父母以打骂来进行管教,而阿刚几乎得不到母亲任何的关注。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少年犯里,有多少是凶狠的虎男,又有多少是软弱、需要爱、需要支持的阿刚?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呼唤家庭的呵护、引起家庭的注意。
从上面两个犯罪的孩子可以知道,他们从自己的家庭或是学校,学会了一种行为模式,先被强者欺负,再作为强者去欺负别人,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被害人:辽太
生活在一个渔民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五个子女一起生活在出租屋里,后来母亲找了男朋友,狭小的出租屋里住了7口人,在这个家里,没有他的位置,个人空间被压缩得特别小。
他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想找到的另外一个港湾。他太需要有一个圈子、有一个团体,能够让他觉得自己在里面是很重要,有价值。可是他在自己的家里和学校里面已经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他太需要一个圈子,哪怕这个圈子里是有毒的伙伴关系。哪怕被伤害都不拒绝,他都游到河中间了,也没有逃跑,让他回来他就回来。基本是在他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被割了四十三刀,最后付出生命。
作为被害人的母亲,倘若在他第一次被砸伤头部的时候,能关心孩子为什么受伤,了解13岁的孩子和哪些人在一起,少年是很难去识别相处的伙伴的真面目。难以区分是不是有毒的伙伴关系,他们可能会陷在这个漩涡里面,需要家长去解救他,但直到悲剧的发生,我们的家长才关注到孩子。
听完这本书,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心里很不舒适,内心里有阵阵的痛,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孩子后期呈现出的问题 ,都是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不良行为导致的问题。
心理学理论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也住着恶魔。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呼唤出这些天使呢?这些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内心也一定是有善念,也有恶意的。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呼唤出这些向善的力量?怎么去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过出更值得、更丰富的人生?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如果我们看到,那些辍学的、流浪在街头的孩子,以及聚集在一起、相互取暖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出救助的手,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也许,他们就不至于再滑落,走向违法和犯罪。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份善意和美好都能够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