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马伯庸还是个白天在公司上班,下班后埋头写稿、顺便给儿子换尿布的业余作者。在某一个闷热的夏夜,他出去遛弯儿,遇到了片儿警老刘,听了一个段子:附近有个小饭馆,消防通道总是堆放杂物,怎么教育都屡教不改。后来有个道长路过,说你这风水不对,挡了财运,老板连夜就给清干净了。
当时马伯庸听了,哈哈大笑。回到家,他琢磨了一下,“如果写一个道士管理居民区的故事,好像也挺有意思的?我打开电脑,噼里啪啦地把想法赶紧记下来。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没事儿就把它拿出来盘一下,但始终没有找到落点。道士与现代居民小区的结合,好玩是好玩,但总觉得哪里不甚协调,于是也没继续展开来写。”
直到转年春天,他看到了汪曾祺改写的《聊斋志异》,一下子打开了思路:“《聊斋》里的妖怪们本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烟火气,所以才透着亲切与可爱,汪老的改写让它们的人间味儿更足。那么,如果写一个道士受命去管理一个住满了妖怪的社区,不就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嘛。我兴致勃勃打开文档,写了一段设定,把地点定在了桃花源,但很快又卡住了。这个道士又该是个什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