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今天,能站在这里,代表我们这个平凡而充满温情的教师家庭,参加“最美家庭”的评选,我的内心充满感恩与荣幸。我叫张存存,是菏泽市牡丹区长城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我的爱人耿鹏,是我们牡丹区黄堽镇乡村学校的一位优秀教师。我们的温馨家庭有一双儿女:大儿子今年正在读高二,小女儿上二年级,很幸运地,就在她妈妈工作的这所学校里读书。更让我们倍感温暖的是,我们的父母,两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退休老教师,一直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这份“最美”的提名,不仅是对我们小家庭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个“教育世家”代代相传的师者情怀的一份深情致敬!我们这个家,是连接乡村田野与城市课堂的一座小小“教育立交桥”。每天清晨,我爱人常常迎着第一缕曙光,踏上通往乡村小学的路途,心中装着的,是那些质朴可爱、渴望知识的乡村娃娃们;而我则带着我们的小女儿,汇入城市的车流,走进这充满活力的长城学校,肩负着引导青春少年成长的重任。空间的距离,隔开了我们工作的地点,却从未隔断我们对教育那份共同的热爱与坚守。晚上,当城市的霓虹闪烁,乡村的夜空静谧,我们家的灯光下,常常是三代人各自忙碌又相互守望的景象:我爱人可能在灯下批改作业,思考着如何让乡村课堂更生动;我则在精心准备明天的教案,或是在辅导女儿功课;儿子在房间为自己的大学梦奋力拼搏;而我们的父母,则用他们无言的行动,默默地照料着这个家的柴米油盐,让奋斗的我们毫无后顾之忧。这跨越城乡的灯光,这弥漫着书香与饭菜香的家,就是我们“最美”的日常底色。说到孩子,我们这对教师子女,是在“爱的理解”与“责任的熏陶”中自然成长起来的。高二的儿子,早已习惯了父母奔波的节奏。他理解爸爸为什么常常要晚归,因为村里有些孩子需要课后辅导;他也明白妈妈为什么有时会把学校的工作带回家,因为她要对更多的孩子负责。这份理解,让他早早学会了独立和担当。而最让我们心头柔软的,是我们的小女儿。因为和妈妈在同一所学校,她仿佛多了一个观察妈妈工作的“小窗口”。她见过妈妈在讲台上的神采飞扬,也见过妈妈在办公室为学生问题蹙眉沉思;她感受过妈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也体验过妈妈因工作繁忙偶尔的疲惫。奇妙的是,这非但没有让她抱怨,反而在她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对教师职业朦胧的敬意。她会骄傲地告诉小伙伴:“我的妈妈是老师!”放学路上,她会叽叽喳喳地分享在妈妈学校的见闻,那童稚的话语里,常常藏着对妈妈工作的最纯真的理解。孩子们用他们的懂事和成长,诠释了“最美家庭”里爱的回响。支撑起我们这个“教育小家”稳稳前行的“定海神针”,就是我们可敬的父母——两位退休的老教育工作者。他们深知教师这份职业的清苦与崇高,那份感同身受的理解,是他们给予我们最深情的支持。他们常说:“去吧,孩子们(指学生)更需要你们,家里有我们呢!”这不是一句空话。年迈的他们,主动承担了接送孙女(尤其是在我们夫妻都忙不过来时)、料理家务、照顾孩子们饮食起居的重任。他们的白发,是为我们扫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