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微信给周老师发了两篇稿过去,他负责收稿。两篇都很短,两千余字。人物是化名,故事有虚构。当天晚上,正陪朋友吃饭,电话来了。电话通了直接说对文章有看法,我抱歉地看看朋友,只能硬着头皮听呀。具体说什么,有点记不住,大概是说只写了现象,没有写现象后面的真相。只是哦哦回答。不停否定,心里不大舒服。
对方终于挂了电话。我就把手机摞一边,认真陪朋友吃饭,吃完我们去湿地公园散步,吹河风。然后又去鞠婆婆店喝冷饮,九点半才散。回家路上,我微信留言,结果电话打了过来。我展开问,重点说第一篇。
周二上午,改稿,下午快下班时发第二稿过去,我很有信心可以通过。晚上七点半有了回复,三个点赞。我大喜。以为过了。
周三早上看手机,才知老师晚上熬夜看了文章,具体修改建议。
上午又认真修改。中午12点发过去第三稿。心想,这下行了吧。10分钟后,老师又打来电话,就开头又展开讨论。挂了电话,反复对比,仔细琢磨,终于想通了。
开头就是抖包袱。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新意不够,力度不度。要有立体感。关于“劳模”删了的那句内心活动,说文学,要把人物性格推到极致。主人公的成长背景,社会,家庭,体制造成的恶劣影响。制度上的,社会环境。上一代,下一代。人格扭曲,对所有人对整个世界都怀疑。记住八个字:发现意义,追求真相。立意要高。要找出悲剧人物的根源。背后真相。大胆虚构。文学,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艺术的真实,生活中可能有,应该有,不一定有的听来的不完整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素材。能想到的看小视频社会各种不好的不公的全都可以用。散文可以适当虚构。完全融通,前后照应。文章要有深度。有价值,让人读后震撼。
昨下午七点,第四稿又修改,最后交了作业。终于解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