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不经意间薄书读厚了,最后在提炼后它又瞬间变薄了。哈哈,有意思,像在玩魔术。
认识两位国外画家
昨天,读到蔡皋老师《一兜雨水一兜禾》第185页:“法国画家艾姿碧塔说,印刷是复制,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背叛。”
我习惯性地用铅笔在“艾姿碧塔”四个字下面画了一横,然后上网拓展阅读。
原来她是法国图画书大师,她的父亲是波兰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所以她是波兰裔法籍艺术家。她生于二战前的波兰,九岁到了英国,十五岁到了法国。正是因为她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涯,大大地丰富了她的思维和创造力。
她的作品《艺术的童年》是一部图文回忆录,通过战争迁徙、语言转换等经历,阐释童年感知力如何影响艺术想象力与情感表达。
特别喜欢她提到的“感知力”,这个对于成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审美力培养。蔡皋老师在书中P89提到:“人的可怜在于感知能力越来越差,不知道处世精明之时,炽风已将精明之外的诗情和浪漫连同它们的色彩气味一并吹散了。”此话相当精辟,有时人愚笨一点是好事,它可以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美好。
艾姿碧塔曾经说过:“儿童和艺术家住在同一个国度里。”真是太形象了。保留我们童真的部分,其实就是在保留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艺术的生命力常青。
从艾姿碧塔的经历来看,丰富的经历是人生的财富。人来到世上就是来体验的,尽可能地体验人生的丰富性很重要。
读书就是这样有意思,从一个点延展到另一个点,从一本书套出另一本书,仿佛身边的一位引领者,逐渐将自己引向未知有趣的更宽广的领域。
在书中也了解到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他是日本图画书领域的开拓者,活了96岁,非常高寿。他的一句话“你说好,那就是好。”很有意思,值得玩味。相信我们自己的直觉。
极富哲理的话
蔡皋老师说:“要做自然一点的艺术,要返回童年,返回大自然。”表现自自然然的美,这也是自己对艺术一直以来的追求。
蔡皋老师说:“平常心就是自由的心,无染的状态。平常心就是无事的心,宽润的心,万物的相生相发,相映成趣,只有在平和、无偏颇的眼中可以发现。”对此,自己也深以为然。
蔡皋老师说“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懂得人和自然的关系,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地平线,什么时候才会有正见,才会有安宁平和的心境。”喜欢自然的人,一生都在探寻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生的功课。
与蔡皋老师隔空交流
蔡皋老师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她的钢笔写生画、类似水粉画的彩画。全书分了六个部分,一是阳春有脚;二是无痕有味;三是一兜雨水一兜禾;四是花开在雨缝子里;五是一日三,三日九;六是风行水上。这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颜色的彩页,恰恰这样的空白处给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左边是蔡皋老师的彩墨画,右边是我的即兴水彩画,说是水彩画好像也不是,是水彩颜料,国画韵味,常常调侃自己现在的画是水彩味的国画,国画味的水彩。哈哈哈,感觉和蔡皋老师的画有点交集呢。
下面按蔡皋老师书排版的顺序,看看我俩的一繁一简搭配。每一幅画的灵感都来源于自己家里养的花花,每次打理完它们就有了灵感,然后以文字和即兴随笔画的方式表达那一刻的心情。
然后,在色彩方面尽量和蔡皋老师左边的画作色彩呼应,花园里总有这样的花草,让它们自然衔接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仿佛我这边也是她左边的一部分。

上面这幅是我二楼阳台上那盆小叶榕里长的野草风轮菜,开花时可美了,迷你得如绿豆大小,但精致无比,浅粉紫还带豹纹。来到花园的野花在我这里都是很受欢迎的,既然来了,就给它们空间和时间自由肆意生长,长出的各种姿态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后来它们大多成了我笔下的画作,不经意间形成互相滋养的良性循环。

这一幅球兰,白色胭脂红五角心,叶片较厚,也可算作藤本的多肉族。每年五月开始开花,可以一直开到十一月,花期很长,花的质地有绒面的感觉,未开的花蕾有蜡质感,刚冒出头的花蕾如一堆小鸟的脚,可爱极了。

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家里的金莲花,又叫旱荷,源自它的叶片似迷你荷叶,花是金色偏橙色。曾经在郊县崇州街子古镇见过鹅黄色。这花和叶都可以做沙拉,这源于多年前去香港城市大学书店买到的王梓天的《小阳台大园艺》里提到的信息。这花小时候就养,所以现在养它也是在养一种儿时的回忆。这本园艺书的作者王梓天除了园艺摄影师身份,还是位青年钢琴家。

这一幅灵感来源于家里阳台上的风车茉莉,开得雅致婉约,仿佛这方空间就专为它留的。

这一幅灵感来源于家里的墨西哥鼠尾草,一串串蓝紫的小花似鸟儿在歌唱。画完后才发现蔡皋老师左边画里的花草和它会不会是一个大家族,只是她画的是白色串状花,应该都是总状花序家族。我首先是被花中的紫味清雅吸引,联想到了家里的墨西哥鼠尾草。

和蔡皋老师有了如此一番特别的隔空交流,仿佛看完的这本书才算落了地。
那些幽默有趣的文字
然后蔡皋老师那些幽默的话还在耳边回荡,想起时又会自己在那里哈哈哈,好开心。比如:
“我的亲家两口子忙手忙脚做些洗洗刷刷的事,亲家陈就只能忙一忙他的嘴巴子”;
“他说,然后抱住我的脸,用湿乎乎的小嘴巴亲一亲我,将清鼻涕亲到我的脸上。”(这是一个五岁的忘年交小男孩)
“雨天里适合读书,适合写字。字也学会了雨的样子,一坨坨地来。”
“文字坐在花枝下,坐在春风里,想必是舒适不过的了。它们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子端坐闻香,闻着闻着,它就变成一丛花草了。”
“快意的根本是什么?快意的根本是不知、不生计较。不知计较时,根长得像胡须一样。”
“风来了,我的文字让它吹到了笔记本这纸墙的边沿。”
“我围着院子疾步走起来,兜着一个圈又一个圈,时间也像水纹一样一个圈一个圈泛开来。”
……
蔡皋老师的书里不时会引用诗词,如果是熟悉的就当复习,对不熟悉的诗词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刚翻开扉页是5月10号开始看的,用零零星星的时间,每天背在身上,有空就读两页。有在单位对面的华智广场楼上,有在地铁上,有在家里书桌边,有在车上副驾驶位上,还有此刻在我的维拉花园的茶桌边,就像此时,读完、写完、画完,趁着有感觉的时候,在书里不断和作者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隔空交流,畅快之至。
感谢高中闺蜜同学在今年4月10晚给我推荐此书,然后有了后面这些美好的发生。感谢先生在我和妹妹弟弟一起外出旅行时买回此书。有这么好的助缘,读着此书便是满满的幸福了。

联系到的往事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像水龙头被打开一样,然后有了上面的文字。此时,又想到和作者的一处共鸣,作者说她小时候一岁多时,被翁妈抱去看戏,总是吵,吵得翁妈只好抱她去戏院旁门外。这个细节不自觉联想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余震对我们当地的影响,我们因此有了一个多月在子弟校的球场上住活动房的经历。弟弟当时也是才一岁半,半夜哭时会吵到别人,妈妈说住活动房的门口位置,弟弟一哭妈妈马上三步并作两步就可以把弟弟抱到球场上去摇啊摇。不知有多少个有星空的夜晚是这样的场景,我当时不到七岁,还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写到这里,眼眶湿润了,怀念我那非常有爱的妈妈。就像蔡皋老师在书中P85页写的“我希望满天星斗中有我父母的星星在天上看着我们”,我在旁边写着“我也希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哪里知道自己的思维可以发散到这么远。从以前就知道会画画、喜欢养花的蔡皋老师开始,到书中提到的法国画家艾姿碧塔,再到后面的诗词欣赏,看到幽默的字句时独自“哈哈哈”,里面还有很多极富哲理的话。然后思绪又拉回到1976年我们小时候,那时有妈妈爸爸满满的爱,好幸福。
很多事存在内心,但需要借机缘牵引出来,你不知道哪本书会牵出你的哪段经历,也不知道在绘画和文字方面会激发什么样的灵感。对于未知的探索,兴趣盎然,或许这就是阅读于我的吸引力。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