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作品本身。读到秦兰带着包子上学,第一次被人踩了包子(不知从哪儿蹿出来几个身影,飞起大脚,踢的踢,踩的踩,几只包子顿时皮开肉溅。他们仍不过瘾,又上脚去碾,碾成泥浆)这里,感觉都很好,有一种黑色寓言的意味,我想到的是《失明症漫记》这样的作品,引人继续读下去。但是继续往下读,一直到“很多年后”(很多年后,当小学老师的秦兰在办公室看到一个女孩,扎羊角辫,低着头,默默站在角落),就有一种重复感,虽然故事仍然在推进,但是始终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缺乏继续深入、递进的阅读体验。故事中没有交待,秦兰究竟是如何走出这一黑色经历的,而这正是读者期待的需要作者进一步深入探索的空间。
其次说到创作过程。立童在创作谈中说到这个故事是写作中一次分岔的结果,那时候肯定是灵光一闪,并不知道走这条岔道会走向哪里,在并没有完整考虑好故事走向、结构、结局的情况下,继续写下去。照片被照相馆使用,使得秦兰成为孩子中孤立的异类,这个开端非常有意思,是一条羊肠小道,它通往哪里,不知道,也没有地图,接下来只能依靠逻辑和想象,但是不能由此越走越偏,越走越窄,还是得努力去打开局面,让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关系汇聚进来,得靠更多的胡思乱想,发散性思维,让那些看似没有关系的支路和你的主道之间建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