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不算小,据说是国民党时期建的。学校还在,但已经十几年不当学校了,当过一段时间茶叶厂,现在又是国道修建的临时办事处,工人会在学校里吃饭、休息……
记得它当时附近的几个村中最早的一个小学,有两层楼,教室、宿舍楼、食堂,应有尽有。操场,当然没有现在的塑胶跑道,虽是尘土地,到也很平整,沙土细腻。我们喜欢光着脚满校园跑。操场沿着围墙,种了很多棵梧桐树,梧桐树叶像手掌,这是校园教我的第一句诗。梧桐树干,干净,有层次,我们都很喜欢去摸。学校里的树,最特别是的门口的两棵松树,挺大高大,四季常青。如果说泉州人追求“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种下这两棵树的学校建设者,应该希望所有的双鲤小学的学子能像这两棵松树一样挺拔、坚强吧。我们的毕业照好像就是在这两棵树之间拍的。
松树下的小园坛、梧桐树下的乒乓球桌,甚至什么都没有的操场,我们玩捕鱼、营救、跳方格、跳皮筋……,还有一楼走廊过道(走廊挺宽的,我们在那玩挑石子、拍卡片……)都是我们下课、上学前,争分夺秒的好去处。我们二楼的地板是木地板,我们喜欢在楼梯口玩“跑走停”,经常抓到老师,既尴尬又刺激。
我的小学跟现在小学最大的不同是当时没有老师值班,也没有清校一说。我们可以留下来写完作业再回家,不到12点。然后下午一点多就可以又来学校玩了。玩到下午两点多上课。中午这段时间玩得最过瘾。六年级好像进校要写点作业,老师每天叫人抄黑板上,个别调皮的,还得组长或班长去操场上大海捞鱼般捞回来做作业。
我的小学生活,我是懵懂无知的,成绩一般,一年级拼音记得都不会,老师提问我,我都是问我旁边的,我的堂妹,她说一句:天安门、天坛……我囫囵吞枣大声一点回答:天安门、天坛。可能老师也觉得我不会,也没为难我。学过的课文几乎都不记得,唯一有印象的是好像数学成绩还不错。每天的暑假作业总觉得很难,好多都不会,那时也没有答案抄,更没的上网查,总觉得课外的好多啊,会做的孩子简直就是厉害得不得了。因为,我小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六年级买的类似现在的参考书《语文倍数学习法》。所以,上了大学,我才看了一些儿童文学,搞清楚一些,什么是安徒生童话,什么是格林童话。我对我同学从小学希腊神话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小学顶多听说过白雪公主,希腊神话绝对像天方夜谭,万万没有听说过的。
我的小学生活又是快乐的。我的老师总体都挺温和,可能是学校小,又偏远,一学期换一个老师很正常,甚至还有一个当时只有18-19岁的老师。老师不凶,唯一被打有印象的是数学老师粗心,被老师打手心,不知是委屈哭,还是疼的哭,反正哭了,但又不敢告诉家长。小学做值日,倒垃圾是倒到校门口的那条河上,河上的一座水泥桥就是我们校门入门口。连倒垃圾都像看着小纸船游向远方,多么美丽与惬意。
(蓝色铁皮房下面就是当时幼儿园的滑梯和爬杆,围墙外的绿化带是当时老师们的菜园子,门口的两棵松树,真的长高了不少)

(学校对面就是卢公馆,据说从学校门口的地道可能通过去,不少孩子爬过去过)
(学校左侧就是见龙桥,我们村名就来自于桥下的“双鲤”的传说,雨天,桥下小瀑布还是挺大的。当时,桥旁的路还是石子路,六年级晚自习回来,因为没有路灯,一路跑着回,好几次都摔倒了,好像)
我的村很小,但拍出来挺美,刚好看到图片,一起放上来,留念。图片来自福建尤溪网。下次自己回家拍起来。



(玉带桥旁的这栋楼,小学时候,大家说上面闹过革命,有尸骸……,我吓得半死。长大了,才知道居然是文昌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