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

2025-06-28  21:30

2 0 1167

任性而活,通透而逝

2025年夏至刚过,香港中环一家老式茶楼里,几位银发老者斟满普洱,对着窗边空位举杯:“那个颠佬,走了。”今日,蔡澜先生以83载春秋谢幕,如他生前所期——世人笑谈一句“那个颠佬终于走了”,便转身继续享受碗中云吞面的热乎劲道。这位被金庸称为“天下第一豁达”的才子,终以任性姿态穿越生死之门。


在“自律即王道”的喧嚣时代,蔡澜的“任性哲学”如一缕清风。他口中的任性,不是放纵沉沦,而是挣脱世俗标准的勇气:“大家都知道自由的可贵,却用‘健康’束缚自己。让你活到一百岁,但脑袋一片空白,一点美好回忆都没有,这不叫健康,这叫惩罚。”当都市精英在健身房挥汗如雨时,他笑言衣着干净、闲时散步看花即是体面;当世人追捧米其林三星,他却宣称天下至味不过母亲手作羹汤。这份任性,是勘破表象后对生命本质的忠诚。


面对尘世纷扰,蔡澜只以四字应对:“不理没事”。画家黄永玉遭范曾讥讽画作“太西化”,甚至在画中被丑化为洋人牵着的狗,却始终不辩不解。许知远初办《十三邀》时被批“自命清高”,几乎陷入自我怀疑。二人最终选择静默前行,终成大家。蔡澜深谙此道——静音模式才是应对喧嚣的最高智慧。他家中字画因漏水损毁,面对失职的维修师傅,再见时仍点头问好。当旁人问及是否原谅,他笑称:“只是不想记住糟心事。”此非健忘,而是主动筛留记忆的清醒。


在时光的长河里,他只取当下这一瓢饮。当年轻人焦虑“将来老了怎么办,生病了谁付药费”,他淡然道:“生活的压力,不去想就没有,一直想就会有。”其著作《活得通透》揭示:快乐不是抵达终点后的奖赏,而是每一步行走的姿态。他建议青年“适当躺平”——非消极懈怠,而是卸下过度思虑的枷锁,去旅行、读书、学做一道菜,让平凡日子渗出趣味。妻子离世后,倪匡劝他:“心灵痛楚是自己想出来的,不想就不痛。”他清空旧物,唯留心爱,在断舍离中重获自由。昨日不可追,明日不可测,此刻餐桌上蒸腾的热气才是生命的锚点。


耄耋之年仍如少年般好奇。蔡澜的“通透”从非静止境界,而是永动的成长姿态。他坦言:“所谓学问,学学问问,就学会了嘛。最怕你不愿去学,不肯去问。”年过七旬学习平板打字,因网友要求而钻研摄影;开越南河粉店时任性铺满和牛,只为听食客一声“哇”。他将压力解构为“好玩”——写专栏、录节目、与挚友纵酒畅谈,他人眼中的工作,于他皆是游戏。恰如农夫观月测天气的朴素智慧,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斋,而在生活的躬身实践中。


蔡澜先生曾在《活得通透》中写道:“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当现代人在KPI与焦虑症间辗转,他的生活艺术恰似一剂解毒散——用任性破除社会规训的茧房,以通透照亮存在的本真。其生命虽已谢幕,那些夹着烟卷谈笑的身影、筷尖上的四海风味、稿纸间的疏狂文字,仍在证明一件事:所谓圆满人生,不过痛快活过,潇洒离去。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