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敏感人群”这个词走红的时候,我对号入座了;当越来越多I人在社交媒体发声时,我狠狠地共情了。开始工作后,我的I值越来越高,我一度以为是工作使然。直到昨天那通“幽灵电话”出现时,我才发现:我本就I,与工作无关。
去年7月底我裸辞了,在这一年的时光中,我和我的前同事们越来越疏离。刚离职的那几个月,接班的同事会时不时给我抛来几个问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哪怕在旅途中都会尽可能、尽快回答。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我解答的问题越来越少,偶尔我会收到几句问候,比如“最近在干嘛”、“找新工作了吗”、“好羡慕你不用上班”等等。我开始觉得被冒犯,我的人生规划和前同事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迟回、不回变成了我对这类信息处理方式。最近这几个月,我更是基本和前同事们毫无联系了。
可是昨晚6点,我突然接到了前同事的语音电话。注意,这个电话不是普通的电话,而是微信语音电话。这位前同事不是普通的前同事,而是我的前上司。
坦白讲,我特别讨厌接打电话,讨厌这种随时能被联系上的感觉。于是我放下手机,假装没有听见铃声。我就在离手机不到半米的地方,看着手机屏幕亮起,震动、震动、沉默,而后息屏。
手机沉默了,I人脑海中的小剧场也开始上演了。
1号小人:几点回消息合适呢?重新把电话拨过去我是肯定做不到的。
2号小人:为什么我一定要回消息呢?为什么对方不留言告诉我她找我有什么事呢?
1号小人:没留言大概就是没什么要紧事吧?可是如果不回消息,对方生气了怎么办?
2号小人:要是回了信息,对方要问你的近况,你怎么说?如果她这会儿邀请你出门,你能拒绝得了吗?
1号小人:不然就过了饭点再回信息解释一下吧,我也不是故意不接电话的。
2号小人:你就是故意不接电话的。
1号小人:不是,我只是不爱接电话,我只是需要有一点反应时间罢了。
小剧场一边上演着,我一边给自己做好了晚餐。吃完晚餐的那一刻,我知道,我该“出现”了。
我故作轻松的撒了个小慌,说刚刚在忙,没看到消息。在忙是真的,没看到消息是假的。我问对方怎么了,对方沉默。
真的,我以为鼓起勇气回消息,这件事就算结束了,谁知道这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最令人焦虑。5分钟过去了,手机悄无声息。又10分钟过去了,我点亮手机屏幕查看,依然没有消息。这种焦虑让我无法沉下心来看电视。
我再次选择“逃避”,我把手机网络关闭了。认真看完半小时电视后,我打开网络查看,毕竟不能多次让人家联系不上,我担心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绿色app上半个红点都没有,我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么想要与他人取得联系。关掉网络,继续沉浸式看电视。一个小时后,依然没有答复。我的内心似乎断定了对方在忙,不会这么快回我信息。于是我终于可以放下手机,安心地看电视了。
就这样,一个晚上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前上司始终没有回我消息。我想,可能是按错了吧,也可能只是一时兴起,过后就抛诸脑后了。
就是这样一通“随意”的“幽灵电话”,让身为I人的我脑海中生出无数猜想、焦虑和恐慌。为什么别人的一个无心之举,我却这么记挂在心呢?哪怕现在我跟对方已经不存在任何上下级关系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像E人那样洒脱呢?
似乎每天,I人都会碰到无数类似的幽灵事件。“let it go”从来都是喊的比做的快。要不下次我就把电话接起来吧,直面问题可能就不会焦虑了?可是我凭什么要让别人随时随地都能打扰到我呢?
够了,够了,别吵了,不然就去冥想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