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和闺女在太原街头citywalk,走过小铁匠巷,大铁匠巷,以及崔家巷,郭家巷等等,发现这个城市的街道命名特别朴实,特别接地气,又有特别真诚的历史感,就好像烟火人间里的每一个普通的姓氏,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和铭记。
就像街道的名字一样,很多店铺的名字也一样的朴实无华充满浓厚的入乡随俗感,比如,逛着逛着有点饿了,我们就信步进了一家小面馆,小面馆的名字就叫赵老七,这个名字一下子让我想起来小时候音乐课本里的一首陕西民歌“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在哪里,”这首民歌是对答式的,好像“张老三”的回答是,“我的家,在陕西,过河还有三百里”,坐在那个稍有点油腻的桌子边上的时候,我脑子中有点迷糊,一时不能定那首歌里说的到底是“陕西”还是“山西”?
因为时间尚早,太阳还老高门口,店里面还没有其他客人,只有个小媳妇拿了一把扫帚在打扫卫生,身后跟着个瘦瘦的小女孩,那小孩并不怕生,不停的凑过来想和我们说话,我问她几岁了,她说六岁。正好闺女问到哪里有热水,小女孩竟然很利索的转身给我们提了一壶过来,动作非常熟练。
小媳妇穿的是店里面的制服,一件深红色的T恤衫,上面有不少油渍,还有一个穿同样服装的男人在店门口来回溜达着,我们就是问的他,“里面有面吗”,他说“有”。
我们进店坐下后他也跟着进到店里,我们看着柜台上方的菜单点了传统臊子面。那个男人答应了一声,走到柜台后面和另一个男人说了句什么,然后那个穿同样衣服的人就开始揉着一块面,说是揉面,但看起来那个动作又不像我平时揉面的样子,面是很厚实的长条状,贴在一个长方形的面板上,揉面的那个男人看起来年轻t一些,但冷冷的,不说话,出门在外,看了这样的表情未免心里有点打怵。
好在那个小女孩一直在我们身边转悠,一会儿拿包纸,一会儿拖拖拉拉身边的几个小凳子。女人扫了一会儿地也放下扫帚到女孩身边坐下,不说话,拿出来手机看手机。然后我注意到柜台里面揉面的男人还在揉面,另一个站在锅边,背朝着我们,看样子是在削面下锅了。
住了一会儿,一碗热情腾腾的面上桌,是刚才一直不说话的男人端过来的,走到小女孩身边的时候,他俩说了句什么,小女孩咯咯咯的笑起来,男人也笑起来,他一笑起来,脸上立刻明朗,好像还有些害羞的样子,有在这个城市里所见的大多数人特有的那种憨厚的模样。这时候我忽然觉得可以毫无戒备的吃面,并且那碗面看起来也特别诱人。
果然,面吃起来特别劲道,里面的肉末以及其他的调味料大概就是臊子了,吃起来很香很香。抬头看见墙上有个小纸牌,上面写着“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非遗赵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