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07-14  17:32

183 1 1008

入睡秘诀(49)如何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有时想想,孩子在睡前可以听家长讲故事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虽然事情很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是一件贵在坚持的事情。酣然先生回忆他的小时候,有曾外祖母、奶奶、妈妈讲故事。爸爸偶尔讲,总讲一个故事,叫《瓜皮帽的故事》,每次都没有讲完过,爸爸就先睡着了。印象中那是个神奇的故事,现在一点儿也回忆不起来故事的内容。在酣然先生孩子的小时候,也是大人讲故事和收录机讲故事结合着来的。那时候,晚上9点的广播是“小喇叭”,听的磁带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这样的经历,使酣然先生和酣然先生的孩子都学会了讲故事,并且都喜欢上了阅读。

举酣然先生和他孩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心理学家的一个研究结果,即如果讲故事者只是单纯地朗读故事,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订购的“凯叔讲故事”就属这类。而酣然先生的睡前故事,则是给大人小孩的潜意识听的睡前故事。

如果把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作为一种更精心的睡前亲子活动,该怎样做呢?即家长要讲,而不是朗读。讲,要投入感情的讲,还要顾及作为听者的孩子的感受和反应,并且根据孩子的感受和反应适时调整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这一套都做下来,是不是难度很高呀?

讲故事,是一种在文字未发明和普及之前,人类的一种远古且持续的活动。不仅是故事,而且是那年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口口相传的。一个经典故事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题材,经过了多少人的加工和改编,而且这种活动依然在继续。《小红帽》这个故事,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熟知,在一个十几个的团体中分享,就会发现,彼此记得的细节、过程都有不同,甚至故事结局都出现了四、五种。这就说明,每一个听者在收到讲者的信息之后,都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和理解,下意识地就进行了改编。所以说,讲者和听者的互动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作为讲故事的家长,在孩子对故事内容做出不同反应时,要允许孩子的改动,可以存在两种或者三种情况的发生。一种是书上的固定内容、一种是孩子理解和接受到的内容,还有一种是家长理解的内容,要允许它们并存。

当讲故事的过程中,上述情形出现和发生了,比较有质量的亲子交流就得以进行。孩子既了解家长的态度和情感,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但这些不一定非得形成明确的讨论,仿佛都是在不经意间的一两句话轻轻拂过耳畔和心间。

还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家长尽量把故事讲完,一次或多次都可以。但不要搞半截子工程,因为听者的好奇心还在那里吊着呢,尤其是在孩子还不会自己阅读故事的时候。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静思   2025-07-14 17:50:48

    回忆起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光,有时非常不想讲时,孩子会主动选本故事书放在面前耍赖让我讲,有时会主动讲给我听,由1岁到孩子能自己阅读,整个过程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呀!她阅读习惯保持到高中后,读大学后就不爱看书阅读了,我就较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