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起来打车去泉州站赶去深圳的火车。7点起床,快8点了打车,到车间的时候已经8点半多一些了,幸好进站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到候车室还有十来分钟,这个时间其实是刚刚好的,如果是堵车多浪费一段时间,那就完了。
这趟火车基本上都是满的,车厢里的空调温度开的非常低,显示是25度,但是我穿的短袖圆领T恤,冷得要命,后来从行李箱里再拿出来一件T恤穿上,两件套在一起,才稍微好一点。本来昨晚上才睡了三个多小时,完全睡眠不足,但因为车里冷,都没敢睡觉补觉。
中午一点到深圳北站,出站后直接坐地铁到华侨城去探访旧天堂书店。跟朋友约了下午四点到这里见面。

华侨城是一个老工厂区改造的文化园区,里面咖啡屋很多,也有不少文艺商店,是深圳文化青年最集中的地方。

这个书店以前就有耳闻,据说是深圳唯一一家有格调的独立书店,但是第一次来。来了感觉空间整体感极好,书架置物架各式各样,新旧大小不一,有的明显还是diy的,把空间拼合得满满当当的,但是组合起来却有自己自由而严谨的气息。这种空间肯定是店主一点点打磨手搓出来的。

展示区估计得有五六十平,一大半是图书区,有新书,也有旧书,间或零星的独立出版物,另一小半则是唱片区,黑胶、cd、磁带都不少,唱片展示架子顶到天花板,没有一寸浪费。天花板上吊着一个马路拐角处用的那种大凸镜,抬头望去,看到自己的扭曲影像,别有触动。

除了图书和唱片展示区,里面还有一个也是有五十平左右的咖啡茶座区,布置得也很有格调。店里会在咖啡区不时举办音乐活动,这个活动空间也可以算是相当大了。相比之下,日课书房的主活动空间,只能容纳十几到二十人,就小了一些。

旧天堂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厂牌,会独立策划发行自己的唱片,累计已经发行了四十几张唱片。这个生产力也很厉害了。说起来,虽然图书区不小,选书也很不错,但他们其实是以音乐主题来定位自己的,调性很清晰,那么大概受众也就很聚焦吧。
深圳作为一线工业城市,虽然规模很大,却是一个比较少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地方。旧天堂书店对于深圳来讲,便是一个绝无仅有而又做得非常好的文化空间了。因为有旧天堂,我们不能再说深圳是文化沙漠。
我在店里淘了两本绝版旧书,以后可以在书房展示。
跟朋友聊完事,又一起去吃了个山西的餐馆,然后去酒店。这次定的酒店在罗湖的老东门,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城区,老东门是那时候的核心街区。我开玩笑说,老东门其实就是深圳的古城,虽然只有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四十年时间。我们来自泉州古城,来到了深圳的老城。
去酒店办理入住后,把行李放在房间,就下楼溜达。酒店楼下就是东门的热闹街市。不像光鲜的现代化高楼商场,这是最早的深圳,这里的街市是陈旧的九十年代风格,但是充满野性的气息。街上的年轻男女很多,一楼的商店大部分都是餐饮和服饰,其他类型的商店则上天入地,在二三楼,或者地下室。这肯定不是原貌了,而是街区消费转型的结果。不过转型后还能吸引年轻人来消费,也是很不错了。

餐饮店是全国各地的汇总,都是小店小摊,档次不能说高,价格也不算贵,类型极度丰富。服装店,有很多格调不错的独立小店,也有很多平价品牌折扣店,仓储店,人气也都挺旺。
感觉这里的这种低端消费也比别的地方更加繁荣,消费的群体也是以工厂的年轻工友为主。也许这是全国性消费降级的前沿地带,平价饮品店和服饰店,以及到处蔓延到地摊文化,也是正是这个国家真实消费力的回归与显现。他们可能不会去书店,不会去看展,但是在繁重压抑的工作之余,他们还是会去努力好吃好喝,去买件时尚又便宜的衣服。我们需要接受经济的现实,自己的现实,与整个社会的现实,都不过如此,却也仍可如此。

(一栋奇特的船形大楼)
有的街道的外立面旧砖都被拆掉了,内部支撑结构直接裸露在外,大概是正要进行外观改造吧。

(打架说明你数学不好)
这边的住宿费用相比北京上海也极便宜,在地铁口边,一百六十块的大床房已经很不错,面积不一定大,但干净卫生没问题。这是我几次来深圳最有好感的地方,毕竟我也是低端消费的一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