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绪源先生(1951-2018)是上海《文汇报》报系的一名资深编辑,这仅是他的职业。他研究兴趣广泛,致力于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研究,并从事小说、散文创作,而《美与幼童》则是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所以,他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学者。从书名看,我直觉地感到,遇上好书了,它的内容一定与绘画心理有关系,甚至对分析绘画的思路会有直接的帮助。
翻开目录里的大小标题,诸如”孩子怎样看待同类与生存环境“、”为什么原始童谣大多半通不通”、“童谣的节奏与童话的节奏”、“恶作剧和想象力”、“由日常渐入想象”、“为什么想象力会有关键期”、“情感-情绪-身体记忆与潜意识”等等,这些标题都是我在思考分析画的理论基础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路读下来,实在字字珠玑、篇篇精彩,如获至宝。
《 美与幼童》从哲学上,以审美为出发。在心理学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手册》(华东师范出版社)为依据,结合多种人文学科,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及作用,深入浅出地论述,最为宝贵的是,他以小孙女的成长为观察对象,作为个案与理论进行了的对照,提出不可忽视审美心理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与幼童》是一本跨界研究的典范之作,从哲学家康德、美学家李泽厚、心理学家皮亚杰、学者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胡塞尔的现象学,到美学史家贡布里希等等,纵横阖闾,如入通境,并且根据实践观察指出名家理论上的偏颇。作为如何观察意象画的理论参考书,刘绪源先生的这部《美与幼童:从婴儿看审美发生》(增订版)应该列为必读的一种,因为我们也认识到观察和分析画的过程,同样也是审美的过程。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338页,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