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
此时此刻,还好吗?
不知你是否喜欢诺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
据说,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至少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当代文坛,其中就包括后来也获得诺奖的莫言。
可是,你知道吗,尽管我一向认为自己喜欢读书,马尔克斯的著作却只读完过两本,一本《霍乱时代的爱情》,一本短篇小说集《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至于鼎鼎大名的《百年孤独》,我只看过开头,就没有信心读下去了。
我读他的书总有一个感觉,有些情节太过离奇,对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实在不敢相信那些故事会在现实中发生。
也正因如此,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魔幻是真够魔幻,但是,怎么可以既魔幻又现实?尽管我也看到过他本人的解释,大意是他写的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南美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日常就是魔幻和现实的交织。
有意思的是,当我无意中翻开他唯一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竟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与读《百年孤独》的体验不同,这本书我可以一直读下去,只要有时间。我也是因此才相信,他笔下那些充满魔幻色彩的、近乎荒诞的故事竟然并不完全出自想象,而是有很多现实基础。
比如,《霍乱时代的爱情》中写了女主的丈夫因为去抓树上的鹦鹉而失足,落地而亡,而在现实中,这个离奇的死亡方式发生在马尔克斯的外公身上。
原来,无论多么难以置信,马尔克斯笔下的很多人物、很多情节都是他亲眼见过或亲耳听说过的,都生发自他记忆的深处。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现实的基础。
这让我明白,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马尔克斯写的都是他何以为他。他并不是只有一本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透过他所有的作品,背后也有他的自传。
巧合的是,今天读到朋友weijun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
在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很好的书籍,读一读,收获颇丰。
再好的书,也是他人的书,重要的是自己写的书。
这一点,马尔克斯应该也是认同的。他从小就爱阅读,而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当作家。
是的,在所有的书中,重要的是自己写的书。
不过,我还想补充一下,在所有的书中,重要的是自己写的书,重要的是自己写自己的书。
如果没有马尔克斯晚年写下的《活着为了讲述》,读者又如何拼凑起他的形象,如何相信他笔下的魔幻世界?
忽然想起来,九年前《简书》曾经有一期征文。征文主题是,如果让你去一座孤岛,只能带一本书,你会带哪本?并且说明这座孤岛不需考虑生存问题,所以不用带《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书。
当时我和几位朋友正热衷于一种写作方式,叫作晨间意识流。我那天就是用早起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了一篇《去孤岛,我只想带上纸和笔》,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与其带上别人的书去孤岛,不如自己写。其中就有这样的话:
我真的不知道哪本书能让我在孤岛上百看不厌,足够支撑那看似没完没了的漫长的时光。
与其这样,能不能让我带上纸和笔呢?我会在那里写,说不定会写成一本书,一本给自己看的书。
当然,这样一来,或许就不止一本了,还会有第二本、第三本……
巧合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竟然也曾写到了为什么“讲述”如此重要:
如果只有一个人长期生活,和阅读比起来,更大的欲望应该是说吧?
可是,说给谁听呢?
当然是说给自己。
即便没有说出声,心里也会无数次的和自己对话。
可是,话,说过就忘了。
不信你问某个人当初他曾经对你说过什么什么,他是不是多半已经不记得了?
自己对自己说过的话也是如此。
回想那些偶尔中途醒来的夜,再次进入梦乡之前,你的内心有多么丰富的思绪?可是,是不是难以回忆起只言片语?
在尘世生活中,这些当然不必都记下来。因为你每天还会和很多人说话,也还有很多人和你说话,你不觉得有人“说话”是多么宝贵。而且你也没有时间把这些都记下来。
但是,在一个人的孤岛上就不同了。你有的是时间,但是却找不到说话的人。而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记下来,不就像找到了一个能够对话的人吗?
如果不是马尔克斯,我都已经忘了自己曾经写下过这样的文字。
哎,你说,如果当年真的去了孤岛,我现在是不是早已写了很多本书呢,尽管读者只有我一个?
忽然发现,这些年来没有成为作家的原因原来是没有去孤岛啊。哈哈哈,这是幸,还是不幸呢?
孤岛?还是算了吧。只是想象一下都不敢。
但是,某种程度上,现实中谁又不是生活在孤岛呢?
所以,写作——也就是用笔来讲述,还是很有必要的。
你说呢?
好了,今天就“讲述”至此吧,我们明天再见。
祝好。
你的亲爱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