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

2025-09-08  14:26

41 3 1353

马10211 再看《雷雨》

image



       30多年前中学时代,有幸读到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懵懂之中只能理解为封建制度对生命和爱情的摧残;20多年前看过电视剧《雷雨》,对其中由蔡琴演唱的主题曲《爱断情伤》留下深刻印象,似乎更多地同情爱而不得;今天走进泉州大剧院,观看长春话剧团演出话剧《雷雨》,才真正体会“一部雷雨,半载春秋”的中国话剧经典之作。

       一场雷雨之夜,阵阵惊雷撕开了一个富足家庭的爱恨情仇。老爷周朴园多年前与女仆侍萍相爱,生下两个儿子,却被逼抱着刚出生的二儿子投河自尽。后来周朴园娶了二太太繁漪,却又始终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摆着侍萍年轻的照片。得不到爱情和尊重的二太太繁漪忍受不了“死一般的空气”,和侍萍留下的大少爷周萍产生私情。多年之后,死里逃生的侍萍嫁给了鲁贵,并生下女儿四凤。阴差阳错中,鲁贵带着四凤来到周朴园家做仆人,周萍和四凤相爱并怀了孩子,随着侍萍的到来,揭开了这个封建大家庭深藏的种种丑恶。

       三十年后再看这部话剧,感慨有三:

       一是阶级差异是压抑人性和爱情的重要因素,但道德败坏才是扭曲人性的根本原因。过去我们看待这部话剧,更多的是从政治上的分析和认识,偏重于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压迫,从而唤起革命的意识和力量。但如今重新审视这部话剧,实质上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一家人会如此道德沦丧?在家庭和爱情中,谎言、漠视、抛弃、乱伦,最终把所有人逼上了死亡和孤独的快车道。作为老爷的周朴园背信弃义,始乱终弃,冷漠残忍,将自己儿子的母亲赶出家门。二太太精神空虚,嫁给老爷享受富贵,却又缠着继子希望获得不伦的爱情。孩子们有样学样,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家庭关系的混乱和各种痛苦。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封建制度,周仆园就会明媒正娶侍萍,两人举案齐眉,相携到老吗?说到底,没有道德,哪有爱情?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解读,三十年前以阶级斗争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并不能彻底否定。

       二是家庭的控制和人性的贪婪才是毁灭和痛苦的根源所在。老爷让二太太喝药,二太太说没看医生,也不想喝药,但是老爷说喝就必须要喝。大少爷二少爷在老爷的面前都要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连爱情都不能够自主。二太太繁漪说这房子“要闷死人”,正是欲望和囚禁的对抗。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反抗,哪里的控制最重,哪里的反抗就更加激烈和彻底。这种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正是毁灭这一制度的力量源泉。

       三是对于年轻人的教育必须崇真向善,锤炼勇敢顽强的性格品质。谎言说了100遍,依然是谎言。对于年轻人,谎言就是精神毒药。周萍本来是个有志青年,就是因为生活在谎言中,逐渐变得唯唯诺诺,世俗油滑,和自己的继母纠缠不清,爱上四凤又想要自私的逃走,待发现爱的人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最后开枪自杀。无论是逆来顺受的侍萍还是单纯温柔的四凤,还有阴鸷怪觉的繁漪,面对压迫都不能勇敢的站出来,追求自由和幸福。如果他们都能走出家庭,勇敢的奔赴新生活,命运的齿轮一定会给出新的选择。所以对于年轻人,勇敢的面对生活,敢于挑战未来的勇气和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作品初创于1934年,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仍然不得不赞叹这部作品的伟大。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一憧花园别墅,四幕话剧,两家三代八人相互碰撞,喜怒哀乐、爱断情伤,皆历历在目。跨越时空的艺术作品,总有人在唏嘘,总有人在激愤,这便是共鸣吧。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倚道集运   2025-09-09 21:45:47

    户籍制度也是悲剧原因之一,如果允许自由迁移,可能人活的豁然开朗一点

  • 毛角   2025-09-09 11:30:08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也有不同的体会

  • 毛角   2025-09-09 11:29:51

    感觉看现场会冲击力更大

  • 老白   2025-09-09 07:41:48

    看了你的评价,有了再次看看《雷雨》的冲动

  • 四季风   2025-09-08 15:09:44

    我看有人点评,说电影版,孙道临没有演出周朴园的内涵。不知电视剧咋样?是不是还得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