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韵

2025-09-09  23:59

4 0 1563

337-365(2025.9.9)今日份小确幸之:看到两段醍醐灌顶的话

337-365(2025.9.9)今日份小确幸之:看到两段醍醐灌顶的话


今天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两个人说的话,竟然异口同声地道出了我的心声,果然经过省思的语言文字是不一样的,充满力量,让人警醒,发人深思。

最想看到的是曹将在他今天的公众号里发的,讲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自尊,并不是别人夸你一句「真棒」时的那种短暂愉悦,而是当你严格执行自己设定的标准后,内心自然生出的那份自我认可。”这其实就是在讲自律带来的效应,自律在开始时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的参与,但是习惯成自然之后,你不这么做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心力消耗。

他也见到了相反的一面,“相反,如果总找理由打破自己的规则(比如「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说吧」),刚开始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妥协,但次数多了,就会开始怀疑:「我连自己的承诺都做不到」。

这种反复的自我否定,就像在自己的信用账户里不断透支,最终让人失去底气。”

曹将果然是聪敏的,聪明又敏锐,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并从正反对比之中把这个道理表述出来,相信有过这种体验的朋友一定可以体会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他还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心理学里的”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你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的信心。而自我效能感并不是靠别人鼓励得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兑现承诺积累来的。”坚持自律,准时完成自己定下来的目标任务,虽然要克服困难忍受枯燥和机械,甚至也会有乏味的时候,但是在目标驱动下,人的内心是安宁的,妥贴的,可以安放的,反而会更高效,就算是很有难度的目标与任务,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变得充满期待与希望。

所以,他才会在最后说,“自尊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一次次兑现承诺后,自己送给自己的勋章。”

曹将公众号的这篇简短小文,让我反思自己这几年的生活和状态,每天都貌似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事实上呢,很多时候分不清主次,也不注意轻重缓急,抓到什么就做什么,或者随意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填满自己的时间,有时还是一些纯粹消遣的事情,比如看短视频,频繁长时间浏览闲逛购物网站,开始似乎是为了买一个什么东西,但是逛着逛着,就迷失在网络购物的汪洋大海里了,不知道东南西北了,顿下来的时候,甚至要定神想一下,过一会,才能想起自己打开手机是干什么来着。可是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妥妥地北消磨掉了啊。然后到一天要结束,甚至早已经过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了,才开始梳理自己这一天应该要做的事情,才会悲哀地发现这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天,被荒废掉的一天。

大量的信息汪洋带来的不是满足,而是深深的疲惫感和无力感,甚至有一种特别深的沮丧感。

第二段话,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主任的开学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对同学的一个建议是“即使没有专注读书,也不要像一个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太多的选项与没有选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可以在保持当下的心灵平静,且在未来不反复懊恼和悔恨,那么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陷入焦虑和懊恼且无法自拔,是我能够想象的、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

这两句话,都给我很大的震动。焦虑、内耗,无休止的纠结,其实就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应该有自己的目标,然后每天去做一点,去真的推动它在往前走,就会带来行动力,不会只是动动嘴,或者只在心里转个圈就呆立在原地不动了。

他在致辞中当然还有很多深刻又有力量的话,录在这里作为对自己的提醒,“实际上,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今天看到的这些话,对我很警醒,让我感觉到自己的问题,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回到那个自律的自己,才不会精神内耗。这也还是属于今天的小确幸,发现自我。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