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从聱牙佶屈写起
文友秀梅姐写了语矿薛晓燕老师《永以为好》的读后感,我们一致点赞,又一篇精品亮相。聊天的时候,秀梅姐谦虚地说:“自己的写的文字聱牙佶屈”,文盲的我没敢说话,赶紧百度去,这个词语读作:áo yá jí qū
聱牙佶屈,出自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周诰殷盘”指《尚书》中的《周书》和《商书》,佶屈聱牙:曲折,不顺口。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其意思是为了说明一些文章比如“周诰殷盘”读起来拗口,从而证明读书不应受到限制或跟风,应先选择对自己合适的。
瞧瞧,跟着优秀的人聊天,都能学到新词语新知识,多好。
又想起握瑜老师在前一篇日课中写到的张爱玲这句话:
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
我今天也来个没有话找话说。
那么张爱玲这句话出自哪里,我又好奇心来了,搜了来看看这篇《论写作》。
“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
“比较天才更为要紧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也许是至理名言,也许仅仅是无足重轻的一句风趣的插浑,然而积少成多,究竟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项损失。”
她举了个例子,很有意思,好像绕口令:
“我认识一位太大,是很平常的一位典型太太,她对于老年人的脱发有极其精微的观察。她说:中国老太太从前往往秃头,现在不秃了。老太爷则反是,从前不秃,现在常有秃的。外国老太大不秃而老太爷秃。为什么呢,研究之下,得到如此的结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梳着太紧的发髻,将头发痛苦地往后拉着,所以易秃。男子以前没有戴帽的习惯,现在的中国男子与西方人一般的长年离不开帽子,戴帽于头发的健康有碍,所以秃头的渐渐多了。然则外国女人也戴帽子,何以不秃呢?因为外国女人的帽子忽大忽小,忽而压在眉心,忽而钉在脑后,时时改变位置,所以不至于影响到头皮的青春活力。”
这个小小的例子过后,精辟的总结就来了。她说自己像捡垃圾一样将这些平常人说的话捡回来,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吗,去观察,去记录吗?
她说:“诸如此类,有许多值得一记的话,若是职业文人所说,我就不敢公然剽窃了,可是像他们不靠这个吃饭的,说过就算了,我就像捡垃圾一般的捡了回来。”
并且张爱玲的文字里总透露着一种人间清醒,她好像早早就把人生看透了,将年轻人不敢说和老年人想说没人听,讲的透彻。
“职业文人病在‘自我表现’表现得过度,以至于无病呻吟,普遍人则表现得不够,闷得谎。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纪大了,退休之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人情人理的话,也当做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张爱玲果然博览群书,她引用这样一个典故:
李签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人毂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送别此一法也。”又要惊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妻妇之道。
她这一句妻妇之道,倒有些讽刺意味。我心里想,做文章难,做女人更难。
作家又说:“要迎合读书的心理,办法不外这两条:一是说人家所要说的,二是说人家所要听的。”
她说:小说,如果想引人哭,非得先把自己引哭了。若能够痛痛快快哭一场,倒又好了。无奈我所写的悲哀往往是属于“如匪浣衣”的一种。
大作家也很烦恼。她说:“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我写小说,每一篇总是写到某一个地方便觉得不能写下去了。尤其使我痛苦的是最近做的《年轻的时候》,刚刚吃力地越过了阻碍,正可以顺流面下,放手写去,故事已经完了。这又是不由得我自己做主的……人生恐怕就是这样的吧?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最后这句不如死了好,倒有点像我们平时的口头语,发点牢骚说说而已,这句结尾倒觉得张爱玲挺可爱。
看完《论写作》我又庆幸,幸亏我的文字只是自己的生活记录,如果要靠这个谋生,我早就饿死了。现在我写的可能既不是人家所要说的,也不是人家所要听得,完全是自己想说的,还自得其乐。
在这篇文章里,还用了《诗经》中的一个词,“如匪浣衣”。
那就接着学《鄘风·桑中》
鄘风·桑中①
爰yuán采唐②矣?沬③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⑤,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fēng矣⑥?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译文:
到哪去采菟丝子?到那沬乡野地里。我的心儿谁占据?姜姓姑娘多美丽。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分别之后遥相送,静听淇水声淙淙。
到哪去采那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我的心中在想谁?弋姓姑娘多俊美。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分别之后遥相送,淇水边上话情浓。
到哪去采那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是谁永在我心中?庸姓姑娘多玲珑。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分别之后遥相送,淇水边上约重逢。
①桑中:卫国地名,亦名桑间,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一说指桑树林中。②唐:植物名。朱熹集注:“唐,蒙菜也,一名兔丝。”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③沬(mèi):春秋时期卫国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乡:郊外。④孟姜:姜家的大姑娘。孟,排行老大。姜,贵族姓。下文“孟弋”“孟庸”中的“弋”“庸”与之相同,都是贵族姓。⑤上宫:楼也,指宫室。一说地名。⑥葑(fēng):芜菁,即蔓菁。
写完这段,突然觉得今日的日课像多骨诺米牌,从一个成语写到大作家的写作见解,又学习了诗经中“如匪浣衣”的出处,而且这次我也学着握瑜老师,把引用的东西加了下划线,这样和自己写的有所区分,觉得这个骨牌还是有效应的。
继续写写我的锻炼打卡。
周二,按照计划,我们跟着视频做一套瑜伽。
这次瑜伽,也有不同的收获。
这套是力量瑜伽,但是做完后,除了教练和助理,我们几个都没有怎么出汗。
那么,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后来,教练给我们解析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只是在模仿,没有真正去运用核心力量,肌肉是松垮垮的。所以做平衡练习的时候,我根本站不住。因为没有找到扎根的感觉,地盘不稳定,上面动作肯定变形。
另外就是专注。这对我这样心思杂乱的人,最难。因为我的思绪总是飞扬的,我得找到那样专心致志的感觉。
然后每次做这个瑜伽,我更能深刻感受人和人的差异。像有的人没有基础,但是她身体柔软度极好,扭转身体,明显就比我好很多,这就是人家说,有些东西,真是老天爷赏饭吃。不过,虽然我没有特别的能力,老天爷一直也厚爱与我,我必须感恩的活着。
另外周一被助力开髋关节后,周二早晨我明显觉得左腿根部的酸痛,不过中午还是强迫自己练了一会儿,因为大家都说这是必经阶段,我不能让它再僵硬回去。
总体练完之后,还是有一种轻松感的,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