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超-心理咨询师

2025-09-10  23:23

18 2 1685

心理疗愈小文(48)

林薇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策划,她有个让自己无比头疼的毛病 —— 拖延。每次接到重要项目,她总想着 “时间还早,明天再开始也不迟”,可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才急急忙忙熬夜赶工。有一次,公司要推出一款新产品,领导让她负责核心策划方案,给了她两周时间。前一周,林薇一会儿刷会儿短视频,一会儿整理下办公桌,哪怕盯着电脑屏幕,思绪也总飘到别处,方案一个字都没写。到了第二周,她才慌了神,连续三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熬得眼睛通红,方案虽然按时交了,却因为匆忙缺少细节,被领导批评了一顿。

其实,像林薇这样的拖延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明明知道拖延会耽误事,却总也摆脱不了这种怪圈。有人拖延着完成工作任务,有人拖延着给家人打电话,有人甚至拖延着去看医生,任由小毛病拖成大问题。

我曾遇到过一位来访者陈默,他是一名大学生,因为拖延几乎面临挂科危机。他说:“我每次打开课本,就会想先玩十分钟游戏放松一下,结果十分钟变成一小时,一天下来根本没学多少东西。考试前复习,也总觉得知识点太多,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干脆就拖着不复习,最后考试自然考不好。” 我问他:“如果现在给你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只需要完成固定的少量任务,你能做到吗?”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怕自己还是会忍不住偷懒,而且万一计划被打乱,我就更不想继续了。”

拖延者往往陷入这样的困境:一开始觉得时间充裕,抱有 “以后再做” 的侥幸心理,可随着时间推移,焦虑感越来越强烈,却因为害怕做不好或者觉得任务太难,反而更难行动起来。最后要么敷衍完成,要么错过机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觉得拖延只是 “懒” 或者 “没有时间观念”,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拖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成因。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恐惧失败”。这类拖延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害怕自己付出努力后,依然达不到预期,于是就用拖延来逃避。就像有些职场人,面对有挑战的工作,会担心自己做不好被同事嘲笑、被领导否定,所以迟迟不开始,这样即使最后结果不好,他们也能安慰自己 “只是没好好做,不是我能力不行”。

另一个原因是 “任务厌恶”。当面对的任务枯燥、繁琐或者充满压力时,人们会本能地想要逃避,拖延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比如学生面对枯燥的背诵任务,上班族面对复杂的报表整理,都会因为对任务本身的厌恶而选择拖延。

还有一部分人的拖延源于 “过度追求掌控感”。他们总觉得自己能在最后时刻完美掌控任务进度,认为提前开始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只有在截止日期的压力下,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 “掌控感” 只是一种错觉,往往会因为突发状况让任务陷入僵局。

更严重的拖延,可能会发展成心理学上的 “拖延症”,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比如有人因为拖延错过重要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拖延影响人际关系,还有人因为拖延产生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很多拖延者也尝试过改变,他们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告诉自己 “从明天开始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可到了第二天,还是会重蹈覆辙。这是因为拖延已经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仅靠意志力和讲道理很难彻底改变,就像酗酒者想戒酒,光靠口头承诺远远不够一样。

想要摆脱拖延,关键在于打破 “拖延 - 焦虑 - 更拖延” 的循环,用实际行动替代逃避心理。首先,可以把复杂的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降低行动的难度。比如面对一份万字报告,不用想着一下子完成,而是先确定报告框架,再每天写两千字,这样既能减少心理压力,也能逐步推进任务。

其次,要学会接受 “不完美”。很多拖延者因为害怕做得不好而不敢开始,其实没有人能一次性把事情做到完美,先完成再优化,比一直拖延要好得多。就像写文章,先把初稿写出来,再慢慢修改润色,总比对着空白文档发呆强。

另外,还可以给自己设置 “即时奖励”。当完成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吃一块爱吃的蛋糕,通过正向激励,让自己逐渐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摆脱拖延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就像爬山一样,需要一步一步坚持,中途可能会想放弃,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慢慢看到变化。当你不再被拖延困扰,按时完成任务时,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有序,内心也会更从容、更有成就感。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海蓝   2025-09-11 03:26:35

    您的心理分析的文章都有看,这篇好像就是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