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福尔克·格莱维尔(布鲁克伯爵)《卡伊利卡》
在读保罗.卡拉尼什写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是书开头部分引用的一首诗。诗的语义总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这首诗里的灵魂无绝期,和永恒的生命,都是无法确定的事情。
作者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拥有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36岁人生高峰时,被诊断出患四期癌症。他开始记录自己的余生,这本书就是这些记录的合集。
关于生命,死亡大概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用科学理性来理解死亡,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滩血肉,化作一捧无机物。宇宙中的数粒微尘。死亡对于众多人,其可怕来自未知。也就是不知道死后是个什么情况。而对于在心里认定死后结局的人来说,谈不上恐惧。
中国的古人没有这样的认知,难免惜生怕死。不过也有生性豁达、思维通透的人,比如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抷黄土而已。
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真正死亡,是世间不再有人记起他。这是于生者而言,缅怀先人是文明传承的前提。而于死者而言,有没有人记得,与他有什么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