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君如见:
今天是教师节。节日快乐!
今年6月,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一句话被众多媒体转载。
“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
时隔三个月,程乐松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又有很多金句被网友转发。
“卓别林说,长镜头下的人生是喜剧,以特写方式观察细节都是悲剧。究其原因,当下的精明算计与未来的人生回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维度。”
“当下所有的精明算计,从人生的跨度出发都显得笨拙和短视。因为精明实际上就是功利与急躁的代名词,其前提是放弃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以流俗和从众的方式定义自我的价值,逃避面对自己的责任,最终牺牲的是稳定的自我认同。”
“看似精明的算计,不仅会造成持续的浮躁和急切,还会因为沉溺于想象出来的远大前程而消磨当下的专注和热情。与其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不如想想今天准备看几页书,明天打算去怎么锻炼..精明算计出来的远大前程和镜花水月一样,毫无价值,无论从现实利益出发,还是从心灵平静来看都是如此。”
“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是天生的书虫,那在我看来是一种懒惰和不自信的表现;当然,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无所用心地成为标准知识接收器,又是不负责任且对哲学这一学科不尊重的表现。”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哲学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学科的知识难度和持续学习的耐心,而是无处不在的质疑,特别是基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那种自以为是的精明带来的无知的傲慢。”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
有人说,师者,莫过于此。
我想到老子说的“朴”。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曰: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朴:质朴,淳朴。
小:微小,形容道之隐现难见。
臣:使臣服。
道无名而淳朴。
它虽然微小,但天下没有能使它臣服的。
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我们没办法用什么语言去形容它。它也没有什么名字,可以让我们直接能看到实物一样的东西。但是它有一个特性,就是“朴”。
这个朴,看起来很小,好像很微不足道。实则它力量无穷,天下没有能使它臣服的。
为什么“朴”的力量如此之大?
“朴”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曰:“朴”,即“木素”,就是未经雕琢的原木。如《尚书·梓材》中所说的“既勤朴斫”。后又被引申指一切未经雕琢、保持天然的事物及其本性。
何谓原木?
就是一棵大树,它长在森林里面的大树,没有经过雕琢,没有经过修饰,还没有把它做成家具之前,它原原本本的那个样子,就叫做朴。
如果对应到我们人身上,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就是这个人,他是纯真的,非常朴素的。
一棵原木大树,没有被砍伐,没有被雕刻,没有被装饰,无技巧之心,没有任何技巧在上面。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朴朴素素、本本分分的状态。
你想一想,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喜欢质朴的人,而讨厌虚伪虚荣的人?
因为人有这样的特性,就像道。我们平时看到这种朴素朴实,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人,这样的一种状态,是最合乎道的状态。所以,会本能的原意亲近。
我们就知道,生活当中有些聪明人,华而不实,机巧之心,总想着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各种算计,各种套路,反而最终一场空。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得更详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绝:杜绝。
利:使获利。
属:归属。
见素抱朴:见(xiàn):同现,呈现;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指淳朴,朴素。
绝学:“学”,指巧智之学,和社会上的复杂现象,不如不学。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巧智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为什么要绝圣弃智?
老子认为,圣贤仁义智慧,一旦利用不好,往往发展为机巧伪诈,对社会人心的危害更大,还不如没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智慧出,有大伪”观点一致。老子认为,只有弃绝此所谓的“学”,行自然无为之治,才能确保无患。
如何做到绝圣弃智?
让人心有所归,使之返璞归真,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少私寡欲。如此可民心厚道,一派祥和。
在喧嚣的、充满竞争的人世间,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正如程乐松所言,“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智慧,不是虚伪,不是钻营利己的机巧心,而是放大这种智慧,不仅为自己,更为大众,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真正有成就的人,不用利己的机巧伎俩,而是保持真诚的赤子本性,纯粹的质朴之心,才能创造出更伟大的成绩。
所以,《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让你的欲望少一点。让你的形式少一点,回归本真,回归纯粹,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这样,就相当于回归于道了。
这样看来,北大哲学人程乐松更趋于老庄思想。
什么,不是?
不是也没关系。我更欣赏他说的另一句话:
“读书和思考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事情,无需刻板的统一。”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晚安
202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