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国
1944年1月,“华人血库”医疗队带着经采血1157份制成的57份干血浆和美国捐赠的设备200余箱,启程回国,樊庆笙被聘为“华人血库”检验主任。樊庆笙回国前,先写信将归期信息告诉了同窗好友裘维番先生。结果,那艘船前往中国轮船遭遇日军攻击被炸沉,裘先生得知这个不幸消息后痛哭流涕,但他不敢告诉樊庆笙远在成都的妻子。
没想到,半年后樊庆笙竟奇迹般地出现在昆明。原来是美方接到情报,临时通知樊庆笙等一行医疗队,在纽约附近的一个军港,上了另一艘美军的运输船,躲过了日本的轰炸。但是,当运输船离开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后,遭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围追堵截和轰炸,不时有炸弹在船的周围爆炸,掀起数丈巨浪。此时,樊庆笙在前舱甲板上的救护站工作,一遇到警报时,他戴上钢盔、穿上救生背心,戴上防毒面具到前舱甲板值岗,但是船还是遭到了破坏,只得返回巴拿马。
为了避免日本潜艇袭击,医疗队只能绕道新西兰及澳大利亚南部海域,进入印度洋,历经五个月到达印度孟买。之后换乘火车经加尔各答到达利多,再搭乘美军运输飞机,沿着当时全世界最危险的,随时可能机毁人亡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终于在1944年6月到达昆明。樊庆笙终于见到了已经4岁的女儿。
他收拾完行李,小心翼翼的拿出随身携带的两支盘尼西林菌种沙土管,无声地笑了。
从美国归来的医疗队将血库建在昆明的昆华医院内,樊庆笙作为检验主任,负责检验血液,制造血浆,生产的血浆专供正在为打通滇缅公路浴血奋战的战士。
在血库的南面,隔着昆明湖就是当时中央卫生署防疫处,处长汤非凡是有名的细菌、病毒专家,当时他正在领导一个小组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从印度辗转弄来了两支菌种,但缺少新技术和仪器设备。一种使命的巧合,樊庆笙与他认识,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樊庆笙不仅有仪器、设备,还带来了新技术和菌种,这使盘尼西林的研制进度大大加快。
樊庆笙用在美国学得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试验方法,带领助手朱既明不分日夜进行研制,终于在当年(1944年)研制成功第一批5万单位的盘尼西林试剂,经过临床使用效果很好,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之一。
抗战胜利后,樊庆笙受聘卫生署上海生化实验处任技正,他每周往返沪宁两地,忙于盘尼西林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菌种的筛选和培育,为批量生产打好基础。他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李扬汉先生,托他回国时带回新一代菌种,研制的盘尼西林效力又有了提高。1948年,樊庆笙在上海生化试验处筹建盘尼西林厂,准备进行工业化生产。
樊庆笙思考再三,盘尼西林应该有一个中文名字,便于在国内生产和使用。他深深的凝视着培养皿里的菌株,这种菌株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泛起青蓝色,很像我们中国特有的颜色——“青绿”,这种青绿色,代表着生命,也代表着深沉的力量,他想:就叫“青霉素”吧。跟同事们一讲,大家都一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