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孟子》体会
这一章节,是讲舜是在“闻一善言,见一善行”之后,才引发内心的原始力量。由此看出,“善”不是人固有之,而是被呼唤而感应。
舜是孝子,父亲和继母以及弟弟联合起来害他性命,他还是靠智慧化险为夷,还是依旧去赡养父母,还给弟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明显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也是孟子最推崇的古代圣人,作为善的精神靶子,一再提及。
此章节中,孟子言,舜如果一直在深山中从未听说过好的言语,看见好的行为,那么难免跟深山里的平民百姓一样野蛮无理了。只要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学习的意愿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没人可以阻挡。
显然,孟子提倡的是见善学善行善,“人性向善”,这也是他个人代表性主张。也有反对者说“人性本恶”,人性经不起考验。人性显然是复杂的,周游各国的孟子应该也是经历过世间风云变幻,如一名斗士,雄辩于宫廷王侯将相之间,又对弟子循循善诱,宣传自己的主张。
相信“善”,执行“善”,“善”就是一种力量。不要盲“善”,分辨“伪善”。善良要有锋芒。善良也不是软弱的代名词。
如今网络上好多评论有恶言恶语,怀有恶心,让人很不舒服,有的网红,因为网暴而患上抑郁症,甚至轻生。这种例子新闻中经常看到,常言道:暖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二、诗词小楷
图片
这几天迷恋中楷智永《千字文》,小楷便写得少了,再写小楷,好像变化了一些呢,也说不好哪里变化了。从写中楷后,写小楷的时候,也不再枕腕,慢慢感觉腕力带来的力量感。
这两纸,皆是1.5格子,发现研墨也很有讲究,如果研墨时间短,墨汁不浓,书写起来不费劲,但小楷忌墨迹淡,除非是体现浓淡变化。一味淡下去,便不真切深刻。
如果研墨太浓,毛笔书写起来不流畅,还滞笔。研墨的时间长短,跟倒水喝研墨次数有关,只有慢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得之。
想着还是要临小楷的帖子,不能忘本。循环往复,习字生活好像丰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