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闲来与友人聊起童年吃食,记忆的闸门忽地被冲开。方才惊觉,味蕾早已为每个人悄悄绘制了一幅成长的地图。
记忆中,故乡的饮食总是与节气缠绕在一起。春日的艾草糍粑泛着青涩的香,夏天的酿苦瓜藏着一丝清苦,秋冬的萝卜羊腩煲则咕嘟咕嘟地蒸腾出满屋滋补。曾几何时,重阳饭桌上还少不了狗肉煲,而今这种味道已彻底消失在岁月里——不是味道变了,而是我们长大了,懂得了对狗狗的仁慈。
友人说起他北方的童年:莜面、烙饼、干脆面。我初次尝莜面已是在深圳西贝莜面村的门店里,需要来自西北的同学教我辨认这种陌生的粮食。我们交换着对同一种食材的不同记忆,就像对照两张迥异又相通的人生地图。他说现在电商方便,想吃什么都能买到,我却恍惚觉得,有些味道注定只能封存在特定的时空里。
忽然想起爷爷以前常为我烙制的广式薄餐锅气氤氲。如今我也尝试复刻,却总差了几分火候。原来有些味道不只是配方和手艺,更是一去不返的晨光与温度。
当我们从回忆中的食物聊到《背影》里朱红的橘子,甚至于《小桔灯》中昏黄的暖光,才惊觉味觉与文字早已在生命深处交织成网。当年读不懂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中荔枝的珍贵、看不透的父亲的蹒跚背影,如今都已在味觉与岁月的发酵中,酿出全然不同的人生品味。
边聊边忙中,我煎好的萝卜粄已盛入盘中滋滋作响,忍不住拍照分享。隔着屏幕,我们分享的何止是美食,更是两段借由味觉慢慢重叠的成长轨迹。原来最动人的成长,不是抛弃过去的自己,而是终于学会了如何与回忆温柔对坐,回想着家人交待"好好吃饭”时的语气,再慢慢品尝时光馈赠的滋味种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