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场禅茶读书会,主题是“因果”。我们读的是济群法师的书籍《你也可以这样活着》。在读书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学习了进取与执着的差异,分析了进取与随缘是否矛盾,最后落到结论——我们应该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
我试着从“因果”的角度解读生活:
1、幸存者偏差所带来的焦虑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各信息流,它们更多是从“果”上来展示的。很多大V的演讲,都是先有了“果”,才去回溯“因”的。很少有人在媒体上展示“无果”的经历,那些种了很多“因”却没有“果”的人,自动就沉默了。
因此信息流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成功很容易,仿佛成功是必然的。你必须像网络上的人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否则你就容易感到焦虑,你就开始抱怨这个世界“为什么别人有结果,我却没有”。而且这种结“果”的速度还要快,只要慢一点,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种错了“因”,随时想要换一条赛道。
你只看到了他人的“果”:台上的十分钟,却忽略了他人在“因”上持续努力:台下十年功。这便是我们要对信息流保持警惕的原因之一。
2、因果拆分,课题分离
我最近常因为心疼妈妈而感到生气,详情请见。但实际上我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陪妈妈聊天、帮忙带侄子、分担一些家务。在我自己的“因”上努力。我无法左右妈妈的想法,这是妈妈的课题,我必须在妈妈能否结“果”上随缘。
非常巧的是,我当天抽到了一张特别应景的卡片,主题是“尊重”:每个生命都是缘起的存在,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需要理解也需要尊重。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得上交流和帮助。
我觉得很有启发。我想我应该先尊重我妈,然后才来谈能不能帮忙、能不能沟通。也许站在我妈的角度,带孙子让她疲惫,但累并快乐着。我准备下次再因我妈生气时,就拿出来多读几遍。
3、受流量浮动影响的自媒体人
做自媒体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人看;随手一发的内容,却火了。流量浮动轻易影响着自媒体人的心情。
然而我们只能在“因”上努力,努力去复盘,努力去写文章,并发布。至于文章发布后这个世界会有什么反应,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
只有在“因”上持续努力。发布一篇、一篇又一篇,才有结好“果”的可能。如果因反馈不佳就封笔,那永远也不会结“果”。
同样的道理会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比如“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和“尽人事、听天命”。记住道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道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