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整整一天会,集团工程造价管理培训,宣贯新制度、对标五大电力集团指标、明确新时期目标的内容仍在脑中回荡。一整天的学习,让“成本控制”成为高频词,但也让我不禁思考:造价管理的终极目标真的是把成本压到越低越好吗?
培训中提及的造价指标对标,为我们搭建了行业参照系,新制度也为成本管控划定了规范边界,这些都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但“低指标”绝非唯一标尺,前年集团内破产硅晶厂的案例,至今仍令人警醒。那是一家投资几十亿的高新尖企业,既有刚入职几年的青年大学生,也有深耕多年的中层干部,却在短短数年内被市场竞争淘汰。究其原因,过度追求短期成本压降、削减技术研发与设备更新投入,或许是重要推手——看似控制了当下成本,却丧失了核心技术竞争力,最终在行业迭代中失去立足之地。
造价管理的本质,应是“成本”与“价值”的平衡。过低的造价指标可能引发连锁问题:在工程建设中,压缩材料成本可能导致质量隐患,减少人力投入可能影响施工安全与效率;在企业发展中,削减创新开支会削弱长期竞争力。真正有效的造价管理,不是盲目追求“最低”,而是基于项目需求与企业战略,将成本用在关键处——保障工程质量的必要投入不能省,支撑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不能减,维系团队稳定的人力成本不能压。
造价管理,其实是把“双刃剑,”新时期的造价管理,更需跳出“就成本论成本”的局限。既要通过精细化管控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也要立足行业趋势与企业长远发展,为有价值的投入预留空间。唯有如此,才能让造价管理成为支撑工程质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而非制约发展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