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下了一整天,白露已过,下一个节气就是秋分了,“白露早,寒露迟,秋风种麦正及时” ,如果老家村里还有曾经的大片农田,那这场雨对即将到来的小麦耕种真是及时雨了。
人们都知道“春雨贵于油” ,殊不知,在我们这里,还有一句话“立了秋,哪里下雨哪里收“,立了秋的雨和春雨一样宝贵,不仅仅有利于秋季庄稼的收成,还有利于冬小麦的种植,而小麦是我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啊。所以,如果有这样的及时雨更好,如果没有,那就要“抗旱“,就是说,即使挑水浇地也要把小麦种上,当然,如果要种的地附近有充沛的水源,比如水库什么的,那可以直接引水浇地,如果没有,那就要用扁担去挑水,想到这里,我就想起来小时候家里“栏顶”那块地了。
我不知道这两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写,确切的说,我不知道这里的“lan”到底是哪个字,只知道读音是这样的,其实几十年前村里分地的时候,这一片地就叫“兰顶“,不过当时字面上用的是“兰”,我知道,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村里的会计他们图简单才写的这个字,“顶”倒肯定是对的,因为村里还有另一片地叫“兰后”,还有一片叫“兰东”,那么,“兰”应该就是一个中心,这几片带“兰”字的地就在它的不同方位。所以,我觉得,这个“兰”肯定不是兰,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这个北方沿海地区,村里的树木里面多见的是梧桐槐树等这些质朴挺拔的树木,花草不过就是月季海棠的,兰,这个优雅高洁的字,好像只存在于一些女孩的名字里,而即使叫这个名字的女孩大概也并不知道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我在这里想到用“栏”这个字,也完全是一念之间想到的,就感觉作为一片土地的指向性来说,“栏”明显的比“更”具体一些,那么,下文我就用“栏顶”了。
顾名思义,栏顶是在“栏”的高处,是一片明显的丘陵,土地贫瘠,倒是也长庄稼,但基本上要靠天吃饭,如果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收获的庄稼似乎也并不比相对平坦而肥沃的栏后”和“栏东”少。
但事实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实在太少,太涝的年景也不多,最常见的年景是干旱,所以,提到家里“栏顶”这块地,我脑子中最清楚的印象就是抗旱,就是秋天种麦子的时候,要去地北面的河沟子里一担一担的挑水,北面河沟里的水没有了,还要去西面的一个“地堡”里面挑。
我本来以为没有“地堡”这个词,可能是我们老家方言把“碉堡”叫成了“地堡”,可是,我在手机上用拼音输入之后,是直接就出来了“地堡”这两个字,
不知道地堡的正确解释是什么,反正我们村的那个地堡就是一个“栏顶”上的一个地洞吧,里面黑洞洞的,有一个比较长的走道,还挺宽的,虽然黑洞洞,但洞口处还是有些能见度的,我记得那条走道是碎石铺成的,好像两边也是石壁,从洞口处往里走不用很远,就能看见一块有水的地方,我现在忘了那是一个人工水井还是天热形成的泉水,感觉天然泉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栏顶“那片地还挺广阔的,不只是有我们家那一两亩,还有很多人家的,包括我大爷三爷家的地也都在那里,所以逢到干旱年景,挑水浇地种麦子的人就很多,各家各户的人都挑着水桶去里面舀水,对,是用水瓢一瓢一瓢舀的,虽然一瓢舀不了多少,但那么多人去舀,如果不是取之不尽的泉水,怎么能够呢,怎么能洒满那么广阔的土地,全力以赴的等待每一颗麦种发芽呢。
在这个秋雨绵绵的季节里,想到了栏顶那块地,想到了当年在家里抗旱种麦子的情景,更想到了在那块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的父母亲戚,以及深秋的时候开在岭上的大片大片的野菊花。
时间这么晚了,今天就先写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