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湲

2025-09-13  13:21

26 1 2680

1401-《探索人生可能性》

so.Mate《不花钱玩转世界的新活法》,视频4.5小时,观看及摘录感想耗费6小时,记录5000字。又花费3小时,提炼出10个要点,与你分享。


一、不花钱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想要拥有某件物品或者某种体验时,未必只有花钱这一解决方案。创造、借、交换、接收他人剩余物资等也是可行的。比如你想吃青菜,除了购买,还可以自己种。比如你出去旅游需要住宿,可以找人借沙发或者义工换宿。比如每个人家里都或多或少有些闲置但扔掉却有负罪感的东西,如果你能接收,你的朋友可能还会感谢你。


当你创造,你会和你想要的东西有更深的链接。买一杯豆浆和从零开始做一杯豆浆,你获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又多了一分。当你住当地人家里而不是旅馆时,你可能会拥有一位免费的向导,你能看到这个地方更真实、更日常的一面。那些充满故事的日常,将为你拼凑出一段独一无二的回忆。


“交换”和“闲置”的概念让我想起一部台湾电影《第36个故事》,咖啡店老板与运海芋的车刮蹭,意外获得了一车的海芋,她让朋友拿家里的闲置物品来换换,以庆贺新店开业。后来因为店里奇奇怪怪的东西太多了,老板的妹妹开始“以物易物”......


我在厦门也经常参加二手市集,他们的交换规则不是“以物易物”而是“物归缘主”,让物品回到真正需要、真正喜欢它的人手上,物尽其用。这也是爱地球的表现。还有一些东西,我们只是偶尔需要使用,并不需要长期占有,这时候“共享”就很重要了。


二、上班到底能不能带来安全感


嘉宾举了一个十分犀利的例子:一个大概率会比你早死的老板开的公司,你怎么会认为它能给你提供安全感?乍一听,相当有道理。我去与朋友讨论,朋友说大概不是公司提供的安全感,而是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带来的安全感。


谈及收入,就让我想起嘉宾们提到的“上限”与“下限”的观点。你的安全感来自于你的金钱“下限”,当你只花很少的钱,就能过不错的生活,那你就不会对失业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惧。而金钱“上限”能够带你去看这个世界的高度,总有人在过着你无法想象的“昂贵”的生活。嘉宾强调金钱“下限”和“上限”要同步修行。要处理好理财架构,要具备创业者思维和投资者思维。


“下限”是试出来的。可以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去试一下自己的下限。但并不需要一直过“下限”的生活,一切以你的舒适为主。


三、坚持不上班似乎比坚持上班更难


我最近在探索不上班的生活,感觉坚持不上班似乎比坚持上班更难。除了要面对家人、朋友的劝阻外,还要探索各种获得收入的可能性。有时候还是蛮累的。


“在我看来,做牛马是在躺平,虽然你活得很累。当牛马是过日子最不费脑子的方式,你只是在逃避动脑子而已。如果你要去主动打怪,你是需要动脑,需要花很多时间,需要去找信息差。”


“当牛马不能只有牛马思维,还要有创业者思维和投资者思维。”


前天和离职搭子去爬山,我们都觉得“上班”和“不上班”没有太大区别。离职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上班时会有的心累、焦虑、烦恼、内耗,离职后依然会有,只能靠自己去调节。你以为加班让你身体变差,其实自由职业后如果你不调整好自己的作息,你的身体可能会更差。


不同点在于,上班的时候你属于“大多数人”,你有“社会认同”,不上班的时候你属于“少数群体”,一不小心就要面对各种指责。这时候有个离职搭子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去认识更多自由职业者、看到各种可能性就很重要了。


四、别人对你产生影响,折射的是你自身的某种恐惧。


有人问,如何面对家人朋友对于“自由职业”的不支持。答:“不是别人的话影响了你,一定是因为你自己也害怕,所以你才会被影响。主要还是你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导致的。”

我其实去年就已经离职了,但我很不满意自己的这一年。我觉得这不是Gap,也不是探索,而是被各种考试切割的一年。我总以为我是在家长的各种为我好的“建议”下,以及朋友的较为稳妥的考试邀约下,才度过了这一年。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原因在我。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当时我就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论左右,总觉得每条路都是机会。


确实,如果我足够坚定的话,就没有人能够影响我。


五、你要想清楚,你是来这个世界做什么的

三位嘉宾都非常重视体验,重视生命的厚度而不只是生命的长度。他们都很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的。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有答案,那大概是:体验,然后留下只言片语。


一旦重点是体验,那似乎所有的路都是可以选择的。不要认为你做的事情是没用的,即使当下没有回报,你都不知道它会以什么形式去给你的未来一个助力。


嘉宾建议不要在选择上花太多时间,先去做,不行再换。许多创业者对于失败的反应是很小的,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失败,哦,好,下一个。”只有不停地试错和翻盘,才能提高成功率。


六、当你的家是全世界,就没有人在流浪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家只是某个县城,那么你只要离开县城,你就会认为自己在流浪。你看自己如此,看别人也是如此。而嘉宾们认为自己的家是整个世界,今天想住在A处,便住在A处,想住在B处,便住在B处。处处是家,没有流浪感。我想在交通这么发达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被土地限制住。

一旦你对秩序性没有要求,那么无序,也是一种秩序。


七、只信“xx”主义对我有益的部分


有时候,当我们认同某种主义并实践时,自我谴责也会悄悄跟来。比如以前我认同极简主义,但我没办法像极简主义者那样极简,我便谴责自己。我认同环保主义,却也会在我使用了非一次性产品时责备自己。很难说,这些主义有没有让我变得更好。


我在直播中学到一个观点:你相信什么主义,不要做到百分百,只要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就好了。


大概“主义”也是一种区间,不是只有0和100。请以自己为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八、“找义工的例子”与信息囤积


当你看到义工经验贴,你很积极地询问,想着自己有一天去当义工时能派上用场。可是你问完又不会马上去,等你到时候想去,义工信息可能又变了。


感觉这也是种信息囤积。


九、消失的“梦想”突然袭击我


嘉宾谈到妹妹对于领养小孩的支持:领养小孩是在挽救一个悲剧。


我是被抱养的孩子,但我的养父母对我非常好,胜似亲人。血缘关系在我这里一文不值。小时候觉得养父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我也特别想要去成为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唯一”。世界上没有被好好对待的孩子那么多,为什么还要生呢,抱一个不就好了。


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认可我的这个“梦想”,我也渐渐被说服了。没想到会在这场直播中重新遇见。


十、事情太多焦虑时,我就是那个“窄瓶子”


直播中听到的例子:就像窄窄的瓶子里的球,就是没办法一下子倒出来。我们的时间也是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的。


没错,那就一件事、一件事去完成吧。



上一篇

坚持写,就会有可能。


关于日课

举报

  • 潺湲   2025-09-13 17:19:26

    感谢喜欢~

  • 山上有云   2025-09-13 16:30:13

    是很好的整理,好多观点值得想一想,值得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