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超-心理咨询师

2025-09-13  23:02

24 0 2037

心理疗愈小文(51)

常有家长跟我吐槽:“孩子越大越难管,我说东他偏要往西,好好说话根本听不进去,最后只能靠吼,可吼完又后悔。”


仔细问下去,这些“对着干”的场景其实很相似:早上催孩子收拾书包,他磨磨蹭蹭玩橡皮;出门前让他穿外套,他非要穿短袖;晚上约定好9点睡觉,到点了却抱着平板不肯放。家长急得团团转,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甚至故意闹脾气。


每次家长问我有没有“心理学妙招”能化解这种对抗,我都会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就是亲子沟通里最关键的“共情沟通”秘诀。


很多家长可能会疑惑:“我明明是为了孩子好,怎么就不需要共情了?”但实际上,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把“提醒”变成了“命令”,把“关心”变成了“指责”。


比如孩子早上磨磨蹭蹭,家长常说的是“你怎么这么慢!再不走就要迟到了!”;孩子不肯穿外套,家长只会强硬地说“必须穿上,冻感冒了别找我!”;孩子不肯放下平板,家长脱口而出的是“说了多少遍9点睡觉,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这些话里藏着三个让孩子抗拒的“雷点”:

第一,只讲“结果”,不提“感受”。家长只看到“迟到”“感冒”“熬夜”的后果,却没注意到孩子可能在想“橡皮上的图案真有趣”“短袖更舒服”“这集动画片马上就看完了”。孩子的世界里,当下的感受比遥远的后果更重要,可家长的话里完全没看见这份“小在意”。

第二,用“指责”代替“提醒”。“你怎么这么慢”“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些话本质上是在否定孩子的行为,甚至否定孩子本身。孩子听到的不是“该做什么”,而是“我做得不好,妈妈/爸爸在批评我”,出于自我保护,自然会用“对着干”来反抗。

第三,没给孩子“选择权”。家长习惯直接下达指令,却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穿外套这件事,家长可以问“你想穿蓝色的外套还是灰色的?”,而不是直接命令“穿这件”。当孩子有了选择权,会觉得自己被尊重,对抗的意愿也会大大降低。


反观那些擅长“共情沟通”的家长,他们从不靠“权威”压制孩子,却能让孩子愿意配合。


我曾遇到过一位妈妈,她的儿子4岁,特别抗拒刷牙。别的家长可能会说“不刷牙会蛀牙,必须刷!”,但这位妈妈没有这样做。


有一次孩子又不肯站到洗手池前,妈妈没有催,而是蹲下来,拿着牙刷问他:“妈妈知道你现在不想刷牙,是不是觉得刷牙会弄疼你的小牙齿呀?”孩子点点头,小声说:“刷毛有点硬。”


妈妈接着说:“原来如此,那我们换个软一点的牙刷好不好?而且妈妈刷的时候会轻轻的,像给小牙齿挠痒痒一样,你觉得怎么样?”孩子犹豫了一下,又问:“那刷完牙能看5分钟绘本吗?”妈妈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们约定好,刷完牙就看绘本。”


最后,孩子乖乖地让妈妈刷牙,全程没有哭闹。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共情沟通”:她先看到了孩子的“抗拒背后的原因”——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怕刷毛硬;再用“商量”代替“命令”,给了孩子台阶和选择权;最后还满足了孩子的小期待,让“刷牙”这件事从“任务”变成了“有奖励的小事”。


为什么“共情沟通”比“命令”更有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对抗行为”本质上是“情绪未被满足”的表现。当孩子感受到“妈妈/爸爸懂我”,情绪得到了接纳,就不会再用“对着干”来寻求关注;反之,如果情绪一直被忽略,对抗只会越来越激烈。


就像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被人命令、被人指责,不喜欢别人忽略我们的感受,孩子也是一样。你希望孩子怎么跟你说话,就应该先怎么跟孩子说话。


当然,“共情沟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避开两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共情≠纵容”。有家长觉得“共情就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是。比如孩子非要在商场买玩具,共情不是“那就买吧”,而是“妈妈知道你特别喜欢这个玩具,没买到会难过,对不对?但是我们之前约定好,每个月只能买一个玩具,这个月的已经买过了,等下个月我们再来买,好不好?”——先接纳孩子的难过,再坚持之前的约定,这才是真正的共情,既不压制孩子的情绪,也不破坏规则。


第二个误区是“共情不需要‘演技’”。有些家长学了共情,会刻意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语气里没有一点温度,眼神也没看着孩子。孩子很敏感,能察觉到家长的“敷衍”,这样的“假共情”不仅没用,还会让孩子更失望。真正的共情,是放下手机,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用温柔的语气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真的在听我说话”。


其实孩子从来不是“故意不听话”,他们只是渴望被看见、被尊重。当家长放下“权威”,用共情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就会发现:原来不用吼,孩子也愿意配合;原来不用催,孩子也会主动做事。


就像那位让孩子乖乖刷牙的妈妈说的:“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听不懂道理,后来才发现,不是孩子听不懂,是我没说对话。”


年轻的家长不妨试试“共情沟通”,你会发现,那些“对着干”的时刻会越来越少,孩子愿意跟你说的话会越来越多,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懂得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这样温柔地对待过。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