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作文课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作文是三年级开始的第一课。其实不仅仅是三年级,是孩子们走进课堂,开始说话、动笔,就跟孩子们解释。只是一开始就是在孩子们表达中去加入这些概念,到了三年级会把作文是什么系统地跟孩子进行一次讨论。“作文”到底是什么?“作”?创作?制作?“文”?文章?文采?文辞?
我想起了孔子的“文质”思想,他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内在本质与外在文饰的平衡统一。
先来说说“文”与“质”的内涵。质呢是指人内在的本质、本性,包括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真诚的情感和朴素的天性,是人格的基础。
文则指外在的文饰,包括礼仪规范、言行举止、学识教养、语言表达等,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为“质胜文则野”:若只有内在的质朴,缺乏外在的礼仪和教养,人会显得粗鄙、鲁莽(如“野人”)。而“文胜质则史”:若只追求外在的文饰(如过分讲究礼仪、言辞华丽),而缺乏内在的真诚与品德,人会显得虚浮、做作(如古代掌管文书的“史官”,虽言辞规范却可能缺乏真情)。只有“文质彬彬”:当“质”(内在品德)与“文”(外在修养)相互协调、恰到好处,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文质”观并非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强调内在本质是根本,外在文饰为辅助,二者不可偏废。他既反对“重质轻文”的粗陋,也反对“重文轻质”的虚伪,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内有仁德,外守礼仪”——用外在的“文”(礼仪、学识)来规范和彰显内在的“质”(仁德、真诚),同时以内在的“质”来支撑外在的“文”,避免其流于形式。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评价人格、修养自身的重要标准,也为文化传承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提供了核心原则。将孔子“文质”思想延伸至写作,核心是追求“质为体,文为用”,即内容(质)是文章的根本,形式(文)是内容的有效表达**,二者平衡统一,才是好文章。
所以写作中的“质”就是内容为王。“质”是文章的内核与灵魂,决定其价值。
质是核心要素;是思想观点,明确、深刻的立意,是文章的“骨架”;情感真诚:真实的态度与情感,避免空洞说教或虚情假意;而且内容扎实:可靠的论据、具体的案例、清晰的逻辑,支撑观点成立。
相反“质胜文则野”:若只有观点却缺乏条理、语言粗糙(如想到哪写到哪、用词随意),文章会显得“粗鄙”,即便道理正确,也难以让人信服或产生共鸣。
写作中的“文”是传递内容的手段,让“质”更易被接受、更具感染力。
“文”是核心要素;结构条理:清晰的框架(如总分总、递进式),让读者快速把握逻辑;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用词,恰当的修辞(比喻、排比等),避免晦涩或冗余;风格适配:根据主题与读者调整风格(如议论文庄重、散文灵动、说明文平实)。
相反文胜质则史:若过度追求辞藻华丽、结构复杂,却缺乏真实观点与情感(如堆砌名言却无自己的思考、用复杂句式掩盖内容空洞),文章会显得“虚浮”,沦为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
所以写作的理想境界:文质彬彬。好文章是“质”与“文”的有机融合:
以质统文:所有的结构设计、语言修饰,都围绕“说清观点、传递情感”这一核心,不做无用的“炫技”。
以文显质:用恰当的形式放大内容的价值——让深刻的道理更易懂,让真诚的情感更动人。
写作的“文质彬彬”,就是“有话好好说”:既有值得说的“话”(质),也有让人愿意听、听得懂的“好好说”(文)。这样还愁文章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