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毛豆

2025-09-14  21:49

3 0 4737

尺素记 341:与DeepSeek掰扯

image

海上波与云上光



L君如见:


你用Deepseek吗?有没有遇到过DS回答的内容不统一?


就是说,你提问的内容,它回答的答案前后不一样,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


之前我也发现过几次,但因为无关紧要,也就没有深究。今天的情况有点特殊,而它的态度一开始也很坚决。我便也不依不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一般不喜欢争辩,但今天不知怎的就想问到底。大概学了孟子,随了孟老师。



说起来,这起源还是前日写的《杏仁之美》后续。


前日查资料时,关于巴旦木说到清代周蔼联《竺国纪游》(1801)中提到“藏核桃”。


“藏核桃如桃杏之仁,而大倍之,外无壳,肉无皱,味亦与核桃迥别,盖别是一种果实,强名曰核桃尔。歙县项应莲云:即叭哒杏仁之未去壳者”。


周蔼联所说的“藏核桃”大概就是扁桃仁(巴旦木),周蔼联文中提到歙县项应莲,我就来了兴趣,毕竟写徽州,有关徽州的一切,我都想知道究竟。


但网上有关项应莲的资料很少,倒是有个族谱网有介绍。


项应莲,字西清,徽州歙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14)举人。人仕后,在乾隆后期、嘉庆初年,出任四川彭山、宜宾县令,奉天府(今辽宁沈阳)、思南府(今贵州思南县)知府。项应莲在四川为官期间,曾督运军需进藏。他搜集了藏族地理历史资料,深入观察的民族宗教、风土人情,咏作《西昭竹枝词》一卷,并编撰《志稿》一书。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是清代咏藏诗中的代表作,共36首,创作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约1795-1802年),记录了西藏地区的宗教活动、民俗风情及地方特色。


我一看,项应莲曾督运军需进藏,还搜集了藏族地理历史资料,写了书和《西昭竹枝词》。便更有兴趣了。


于是打开Deepseek,开始提问。



我:项应莲是歙县哪里人?《志稿》有哪些具体内容?


DS:项应莲是徽州府歙县桂溪(今属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人。歙县地方文献(如《歙县志》)中明确记载其为“桂溪人”,桂溪是歙县南乡的一个古村落,以项氏家族聚居而闻名。


关于项应莲编纂的《志稿》,其具体内容因原书可能已散佚………(说得太多,此处略去若干字)。



我:请问有没有项应莲的具体生平及贡献,以及《西昭竹枝词》的内容?


DS: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详细介绍项应莲的生平及其著作《西昭竹枝词》。这是一位在清代汉藏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的徽州籍官员。

……

1. 生平经历


· 科举入仕:作为徽州歙县人,他深受当地浓厚的儒学文化影响,通过科举正途步入仕途。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注:您提供的1714年应为康熙五十三年,乾隆三十九年实为1774年)考中举人。

· 四川任期:中举后,先后出任四川彭山县、宜宾县县令。这一时期是清代历史上一个关键阶段,乾隆皇帝先后多次用兵西藏(如抗击廓尔喀入侵),四川成为重要的后勤基地和兵力调动通道。项应莲在此背景下,承担了督运军需进藏的重任。这使他有机会亲自进入西藏,实地考察当地的社会风貌。

· 后期升迁:因其政绩,后期升任奉天府(今沈阳)知府和思南府(今贵州思南县)知府。从西南到东北的为官经历,也体现了清代官员的调动制度。


2. 主要贡献 项应莲的贡献主要不在于轰轰烈烈的政绩,而在于文化记录与民族认知方面:


· 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是少数在乾隆时期有深入藏区亲身经历的汉族官员。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公务办理上,而是以极大的好奇心和学者的态度,主动、系统地观察和记录藏族文化。

· 珍贵的民族志记录者:他的著作《西昭竹枝枝词》和《志稿》是第一手的清代中期西藏社会风貌实录。其价值在于:

· 真实性:源于亲身见闻,而非道听途说或抄录旧籍。

· 细致性:内容涵盖宗教、民俗、日常生活、物产、地理等多个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细致的“藏地风俗图卷”。

· 独特性:以“竹枝词”这种通俗易懂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少数民族风情,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西昭竹枝词》的具体内容


《西昭竹枝词》是一组以西藏(“西昭”即“卫藏”的异写,指前藏和后藏,是西藏的核心地区)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竹枝词本是中国古代一种模仿民歌的诗体,常以通俗语言描写地方风俗和男女情爱。项应莲用这种形式来表现西藏,显得格外新颖和生动。


该诗集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信仰与活动 这是《西昭竹枝词》中比重最大的内容,生动记录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


· 朝佛转经:描写信众手持转经筒、环绕寺庙或圣山虔诚转经的场景。

· 寺院法会:记录大型宗教活动如传召大法会的盛大场面,以及喇嘛诵经、跳神(羌姆)等宗教仪轨。

· 活佛与喇嘛:描述了活佛的崇高地位以及普通喇嘛的日常生活。

· 玛尼堆与风马旗:对遍布藏区的这些宗教标识物进行了描绘和咏叹。


2. 日常生活与习俗


· 服饰装扮:详细描述了藏族男女的典型服饰,如藏袍、藏靴,以及女性佩戴的“巴珠”头饰和各种珠宝饰品。尤其提到了当时藏族人喜用珊瑚、绿松石、蜜蜡来装饰自己。

· 饮食起居:提到了藏族的主食糌粑、不可或缺的饮品酥油茶,以及饮用青稞酒的习俗。也记录了居住的碉房。

· 婚姻丧葬:对独特的天葬习俗进行了描绘,并表达了作者作为汉族文人的观感。


3. 物产与经济


· 特色物产:诗中提到了西藏的特产,如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藏香、氆氇(一种羊毛织品)等。

· 贸易活动:反映了当时的汉藏贸易,如用茶叶、丝绸换取马匹、药材的“茶马互市”。


4. 地理与气候


· 描述了西藏高原苍茫辽阔的自然风光和高寒缺氧的气候特征,以及旅途的艰辛。


举例一首《西昭竹枝词》(大意):


(描写转经)

喃喃六字真经诵, 手转经筒步不停。

绕遍佛堂十万匝, 祈求来世与今生。


(描写服饰)

一颗珊瑚价连城, 满头珠翠压鬓云。

只因生在佛国里, 尽把家财献神明。


总结


项应莲是一位由科举入仕的传统文人,但他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是在西藏的旅途中。他以诗人的敏锐和史家的严谨,为我们留下了《西昭竹枝词》这部不朽之作。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200多年前西藏的真实风貌,也见证了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他的作品至今仍是研究清代西藏历史、民俗和汉藏关系的宝贵文献。



我心想,DS回答得好具体啊。有了这个帮手,查资料太方便了。你看,它还将族谱网中项应莲中举的时间1714年,纠正为1774年。按照他的生平及为官时间,1774应该是正确的。


我继续提问《西昭竹枝词》内容,请DS发几首看看。


结果DS卡顿了,一直在转圈,怎么都出不来文字。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于是我退出去,重新打开Deepseek。继续提问。



我:请问《西昭竹枝词》总共有多少首?请发二十首参考一下,谢谢!


DS:《西昭竹枝词》是清代杨昶创作的一组描写四川西昌地区风土人情的竹枝词,现存共40首。以下为您选取其中二十首供参考:


1. 其一

泸山苍翠映邛池,水色天光共蔚蓝。

月出平桥人影散,夜凉多趁晚风嬉。


(此处略去若干字)


以上二十首展现了西昌(古称建昌、西昭)的地理风光、民俗节庆、民族交融等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如需全文,可查阅《杨昶诗集》或相关地方文献汇编。



怎么回事,怎么跑去说杨昶的《西昭竹枝词》了。



我:你好!我问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谢谢!


DS: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项应莲《西昭竹枝词》的问题。


您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作者是项应莲。这与之前提到的杨昶是不同的诗人。项应莲(号小湖)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他的《西昭竹枝词》是描绘四川西昌(古称西昭、建昌)地区风土人情的一组经典诗作。


一、《西昭竹枝词》的总数


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总共由二十首组成。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完整的组诗,在清代竹枝词中享有盛名,是研究清代川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宝贵文献。


(此处略去若干字)



项应莲还写过川西的《西昭竹枝词》吗?不管了。我要的是西藏的。继续提问。



我:要项应莲《西昭竹枝词》描述西藏的内容。


DS:您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澄清点。


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所描述的“西昭”,并非指“西藏”,而是指清代四川省的“宁远府”,其核心区域是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一带。


“西昭”是“建昌”(西昌的古称)的一种雅称或异写。因此,这组竹枝词完整描绘的是清代四川西昌地区汉、彝(诗中称“夷”)等民族杂居地的风土人情,与西藏并无关系。


如果您想了解描述西藏的竹枝词,清代确实有其他诗人创作过这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年间驻藏官员和宁(又名和瑛)所著的《西藏赋》,但这是赋体,并非竹枝词。纯粹以竹枝词形式描写西藏的相对较少且分散。


我可以为您模拟一个基于西藏风物的“竹枝词”系列,但其作者和诗名并非项应莲所作。


模拟创作的《西藏竹枝词》二十首

(此处略去若干字)


1. 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共20首,描写的是四川西昌,不是西藏。

2. 真正的西藏竹枝词:在古典文学中,成体系地专写西藏的竹枝词相对少见,多为散篇。上述二十首是为您模拟创作的,旨在体现西藏风情。

3. 如果您想研究关于西藏的古典诗歌,建议可以查阅:(此处略去若干字)


这DS脑子瓦特了吧?


前面还说《西昭竹枝词》是一组以西藏为描写对象的竹枝词。还详细介绍“西昭”即“卫藏”的异写,指前藏和后藏,是西藏的核心地区。后面却告诉我西昭是昌西的古称,与西藏并无关系。还模拟,谁要你模拟创作,打住。我倒要好好与你掰扯掰扯。



我:(把之前DS给的资料贴过来)


描述了西藏高原苍茫辽阔的自然风光和高寒缺氧的气候特征,以及旅途的艰辛。

举例一首《西昭竹枝词》(大意):

(描写转经) 喃喃六字真经诵, 手转经筒步不停。 绕遍佛堂十万匝, 祈求来世与今生。

(描写服饰) 一颗珊瑚价连城, 满头珠翠压鬓云。 只因生在佛国里, 尽把家财献神明。



这是你之前给出的项应莲关于西藏的《西昭竹枝词》内容,怎么说不是西藏?


DS: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点出了一个关键的历史地理概念,非常感谢您的指正和探讨。


我之前的回答可能不够精确,给您造成了误解。这里需要澄清一下:


“西昭”在清代文献中,确实是西藏的别称之一。


所以,您引用的这首《西昭竹枝词》,描写的毫无疑问就是西藏(主要是卫藏地区)的风土人情。您对诗歌内容的解读——描述了转经、服饰、宗教信仰等——是完全正确的,这正是西藏文化的核心特征。

---

为什么之前可能会产生“不是西藏”的 confusion?


我猜测可能的原因在于地名沿革的复杂性:


1. 历史地名的变迁:“西藏”这个名称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中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吐蕃”、“乌斯藏”、“图伯特”等。“西昭”也是其中之一,但相对不那么常用,现代人听起来会感到陌生。

2. “昭”与“诏”的联想:在看到“西昭”时,很容易联想到云南历史上的“南诏”国(“诏”在古彝语/白语中有“王、国度”之意),从而误以为“西昭”是指云南的某个地方。但这其实是一个巧合,“西昭”中的“昭”与此无关。

3. 现代地理的精确性:在今天,我们严格使用“西藏”来指代西藏自治区。而“西昭”是一个历史名词,不再用于现代官方表述,因此当看到这个古称时,可能会产生一时的疑惑。


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 项应莲的《西昭竹枝词》是描写西藏的。“西昭”即西藏。

· 诗歌内容(转经筒、六字真言、藏式服饰、虔诚献供等)是西藏文化的典型写照,与云南等其他藏区或有相似之处,但其核心描述对象是清代所指的西藏核心区域。

· 我之前如果给出了“不是西藏”的判断,那是一个错误。感谢您的纠正,这让我能重新审视并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再次感谢您如此认真地追问和探讨,这对于我们共同厘清历史和文化细节非常有帮助!



承认错误的速度倒是挺快。


行吧。也算说明了出错的原因。


之后,DS也发了些项应莲《西昭竹枝词》的内容,都是描写西藏风光与风土人情的诗。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就是今天与DS掰扯的内容。


我的体会是,如果你觉得答案有疑问,就多问它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甄别它给的答案,结果应该就差不多。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晚安






2025.9.14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