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贵阳看周深演唱会的时候,接到同事的信息,她问我周末是否有时间,要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那个周末应该是孩子暑假的最后一个周末了,不巧,我只好让她另约时间。
同事和我的关系挺好,如果在以前,我对这个说法会深信不疑,充满自信,但经历过我儿子办婚礼请客的事,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重大怀疑,我以为的并非真实的,对于一段双向的关系,虚而不实既可能取决于我,也可能取决于别人。
这同事常在朋友圈里给我点赞,遇到什么事问她,也回答得非常认真。当年我到她们管理部代管时,她是主要的业务骨干,我回城之后,某次听说有人员选拔,还专门给她打过一个电话,鼓励她到机关来。其实她在当地过得很好,后来考虑之后还是参加了选拔。到机关后表现出众,现在发展的也很好。
和其他不少人一样,因为有纪律,儿子的婚礼她并未出席,只私下送了红包,对这些同事,我本身抱有歉意,当初对纪律的事考虑不够,以为不至于,谁想到大家投鼠忌器,小心谨慎。
所以她私信约我去博物馆时,我很高兴,正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知识分享给她们,算是友情的回赠。
想到两个不错的临展就要结束,她女儿有可能在国庆假期有时间,而那时我又去了国外,所以我联系她在本周末。在她确定好时间之后,想到之前很多人都跟我表达过要来听我讲解的意思,我于是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让有空的人可以过来一起听。
于是昨天到现场的有19个人,一半是同事,一半是同事的朋友。有两伙人因为下雨,来迟了,或者干脆没来。
我从西南夷讲起,然后古画,然后通史,从上午九点半开始到下午两点四十七分结束,中途休息了十几分钟,有一对母子花钱约了别人,但是走错了,一直跟着我们,听着听着发现只有自己没有耳机,过来问,才知道自己搞错了,乱了一阵,觉得我讲的好,于是干脆不找约好的人,一直跟着我们。
讲得时间长,一是因为节奏慢,我带了图册,不时打开比对,另一个就是讲得内容比较多,偶尔和孩子们互动。因为非常投入,结束时他们告诉我,在好几个地方,起码有几十个人在围着一起听。
虽然我讲的尽兴,她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个女的在结束时对我说。我就是昆明人,但你讲的这些我都不知道,感谢你。结束后我思考了一下,这样其实不好,超过了人能接受的最佳时间段。如果不时文博爱好者,最好还是通史和临展分别讲,有的非文博爱好者,连通史也听不完或者走不动。无论从体能还是个人记忆角度,连贯而又简洁的表达,应该才是普通观众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