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毛豆

2025-09-19  01:58

19 3 2051

尺素记 345:竹溪古村文风兴盛,旧时有春晖书屋、居易草堂及半舫圃

image

半舫圃遗址 如今在盖新屋



L君如见:



今日继续写竹溪古村。


竹溪村就是水竹坑。水竹、竹溪其实是一个意思。大概最初村名是水竹坑,后来又觉得不够雅,所以又称“竹溪村”。从村志名为“竹溪志”而得知。


竹溪村大街小巷纵横交错,路面均为花岗岩条石板铺设。这里的石板路还有一大特色,下雨后,花岗岩石板会呈现出非常漂亮的红色,这是徽州古村落里少有的景观。


前文说过,竹溪村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的故居。一条很窄的小巷,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但外墙已经斑驳,隐约可见特殊年代的红色标语。可惜门关了,没能进去参观。


沿蔡水河一路往下,便是春晖书屋、居易草堂及半舫圃的方向。今村里指示牌上标注的“花园”,即居易草堂及半舫圃。


竹溪虽僻处山乡,却颇重教育,以耕读齐家理念兴村。村中古有“春晖书屋”、“居易草堂”、“半舫圃”等建筑,皆为柯永芳与其子柯茂洪所建。


前文说过,竹溪村柯永芳,性刚直,慷慨好义,修桥路、施茶汤,善不胜举。年岁收成不好,即出己粮平卖以济贫乏。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饥荒,人们吃草根树皮度日,永芳尽出家中余粮赈济,又往邻境买粮赈灾,全活甚众。


柯永芳子柯茂洪,号春圃,生有三子,柯华国、柯华校、柯华辅。


“春晖书屋"之名取自唐代孟郊“游子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意。子弟果不负所望,柯茂洪长子柯华国、三子柯华辅,孙柯钺、柯铭(受丹)等,都曾在此披阅图书,研读经史,后均成大器。


柯茂洪亦因孙柯铭(受丹)官江苏候补道覃恩诰赠光禄大夫。时至宣统二年(1910),柯茂洪之曾孙柯日昌(临久,号曙东,华校之孙),更以春晖书屋为校舍,创办“竹溪柯氏私立继述国民小学堂”(俗称洋学堂),开歙南新教育之先河。柯茂洪玄孙柯庆施即就读于该校。


小学堂打破封建礼教,村中适龄男女均令入学,力求普及小学教育,使全村族子弟受惠,共沐春晖。抗日战争期间,校长柯尚慈等还开办成人夜校,扫除文盲,宣传抗日,影响深远。该校一时闻名遐迩,左右邻村子弟,慕名负笈来投。在这穷乡僻壤,竹溪村俨然成了当时的文化中心,文名大振。春晖书屋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是竹溪村文化发祥地。只可惜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image

断开的引水槽


继续往前,可见蔡水河上断开的引水槽。引水槽也是清代修筑,不知是否因几百年蔡水河洪涝冲击,因而断开。


过了引水槽,前面便是居易草堂及半舫圃。


据《竹溪志》载,“居易草堂·半舫圃”位于村之中段,南沿蔡水河,为柯永芳(号芬谷)与长子茂洪(号春圃)建筑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是一个带庭院的建筑群,占地约1.5亩。


居易草堂建筑群有主、辅房多间,背沿村南主干道,东西向条形分布,全为一层平房,徽派建筑,粉墙黛瓦;或独立成幢,或分隔数间,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辅以廊庑走道,使之连成一片;间设天井小园,置盆景,筑花坛,穿行其间,颇有生气;又将滨河之狭长余地辟为花圃,广植名木奇花,缀以石台石凳;并在偏东端凿方塘一眼,塘周架有条石围栏;加之塘边翠竹漪漪,塘内鱼虾游戏,更添小园逸趣。


院落由西端正门入,有门厅,辅屋。天井由条石铺地。建筑的主屋正厅名为"居易草堂",南面为敞轩结构,高敞明亮。厅前有小院,石条桌上置老梅盆景,院墙嵌有漏窗,可观圃内景色。置身厅内,古意顿生。由正厅前面走廊向东,是由一房分隔成的几间小厅,南面无墙,装格子门窗,明亮美观。厅前亦各设小院,自成一体,走廊门一线贯通,而门框形式多样,有半月式、花瓶式、葫芦式,无一雷同,别具匠心。穿过几间小厅又有廊庑天井、花坛和辅屋,天井内有桂花树,花坛植有名贵的红白牡丹、腊梅和茶花,此株茶花能同时开出几种不同颜色的花朵,在当时十分稀罕。


此处向南有门进入花圃,花圃南面沿河有围墙,墙外是蔡水河,因近塌坝(四分塌)淙淙水声清晰可闻,立于塘畔竹林,欣赏满园秀色,令人陶醉。因整个院落建于河边,形状又像船行于水,故得"半舫圃"之名。


居易草堂·半舫圃为竹溪村一大名胜,列为竹溪八景之一,缘其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柯永芳、柯茂洪父子建此作为书馆,所藏书在太平天国前甲于歙南一方,以至名闻州县。末代翰林许承尧《歙事闲谭》中记其事。


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旌德王芝源,同邑程梯功两孝廉常与竹泉先生(柯华辅,柯钺之父)唱和于此。竹泉又嗜古琴,尝谓己居为"弹琴咏诗之室"(据传该室在半舫圃),且程梯功(鹤槎,程简敬之子)亦久居此课徒读书。竹溪文化昌明,人文荟萃,由此可见一斑。


“昔时,家有宾客往来皆馆于此。半舫圃亦供人游憩,里人俗称其为’花园’"。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岁月沧桑,此处建筑今已面目全非。集体化后因住户柯尚德(柯茂洪玄孙)无嗣,享受"五保"供养,身后大部分房屋由第五生产队管理,实行承包制后又切块分给社员,拆建为民房,后经买卖归并,几易其主。现仅有进门处一间仍保持原样,从其做工、油漆考究的破旧窗棂和斑驳的墙壁、地砖上尚能感受到一些当年兴盛的气息。


如今半舫圃遗址上,正在盖建新屋,不知作何用。真希望能依村志所述,还原半舫圃,让后人一饱眼福。


大概是我想多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


晚安




2025.9.18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二班毛豆   2025-09-21 23:35:28

    谢谢融融老师欣赏🌹🌹🌹

  • 乐融融   2025-09-21 22:51:28

    谢谢毛豆老师好详尽地分享🌹🌹🌹

  • 二班毛豆   2025-09-19 10:07:57

    是的,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

  • 二班毛豆   2025-09-19 10:07:19

    谢谢遇见欣赏🌹🌹🌹

  • 山上有云   2025-09-19 05:56:51

    是很有古风的地方,清净

  • 灯火阑珊   2025-09-19 02:12:15

    读书信体有静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