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

2025-09-20  01:53

27 0 1433

10-200 如何让AI帮忙而不“犯规”?

image


如今,一方面社会鼓励拥抱新技术,另一方面又担心被认定为“作弊”或“违规”。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应对呢?


 官方鼓励AI发展的整体态度


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务院2025年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希望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发文称,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这意味着在大方向上是鼓励探索和应用AI技术的。


⚠️ 学术与竞赛中对AI使用的规范


虽然整体上鼓励使用AI,但在具体的学术和竞赛环境中,为了保证公平性和原创性,会对AI工具的使用有明确的规范和限制。这些规定并非完全禁止,而是强调“如何正确使用”:


1. 要求透明和标注:许多学术机构和竞赛要求,如果使用了AI工具,必须明确标注和声明。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允许使用AI工具,但规定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所用工具的名称、版本、开发机构及使用日期,并在支撑材料中提供详细使用说明。


2. 强调核心创作需独立完成:竞赛规则通常强调作品的核心建模、分析论证和原创观点必须由参赛者独立完成,AI只能作为辅助。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明确规定,使用AI工具代替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被视为严重违规。


3. 限制使用场景:一些学术机构明确了AI工具“能用的”和“不能用的”边界。例如复旦大学规定,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可用于文献检索与整理、辅助制图等,但禁止用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


 关于AI生成内容的检测


用AI帮忙完成了文稿,会不会担心“会被检测出来”?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现在确实有技术手段可以检测内容是否由AI生成,或者AI的参与度有多高。评判方关注的主要是:


· 内容的原创性和独立思考性:竞赛和学术机构最看重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过程、创新性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的作品核心思想和关键论证过度依赖AI,缺乏个人独特的贡献,就容易被质疑。


· 是否合乎规范地使用和标注:如果你按照要求清晰地标注了AI辅助的部分,并说明了如何使用AI以及你自己做了哪些工作,那么通常不会被简单认定为违规。透明和诚实是关键。


几点建议


面对这种“既鼓励又规范”的局面,我们可以这样把握:


1. 详细了解规则:参加任何竞赛或学术活动前,务必仔细阅读官方关于AI工具使用的最新规定。不清楚的地方,直接询问主办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2. 将AI用作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思考:把AI当作强大的“副驾驶”或“助手”,而不是“自动驾驶”。用它来启发思路、梳理文献、处理数据、优化表达、检查错误等,但最核心的模型构建、算法设计、观点形成和结论推导,必须出自你自己的大脑。


3. 透明记录和使用:如果规则允许使用且你使用了,就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标注和说明。保留好使用过程的记录,比如重要的提示词(Prompt)和AI的回复,以备需要时说明情况。


4. 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AI很强大,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利用AI是为了增强这些能力,而不是削弱它们。


 总结


总的来说,国家和社会层面是鼓励探索和应用AI技术的,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但在学术、竞赛等特定场合,为了保证公平和评估真实能力,对AI的使用有明确的边界和规范,强调透明、负责和以我为主。


核心精神是:鼓励利用AI提升效率和能力,但不允许AI代替人们完成核心的创造性工作和独立思考过程。


(此文由AI帮助完成)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