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部小陈和往常一样提前十分钟到公司,却发现部门里乱作一团。打印机像头倔强的老黄牛,嗡嗡作响却吐不出一张纸,旁边堆着三四个人,急得满头大汗——半小时后就要开季度汇报会。
“让一下。”新来的实习生林舟端着半杯温水走过来。他既不敲打也不抱怨,只是蹲下来打开纸盒,手指轻轻探进去。一截卡在最深处的回形针被夹了出来,接着,他往传感器上轻轻哈了口气,用纸巾擦净。动作流畅得像在完成一个熟悉的仪式。
打印机恢复正常的那一刻,众人长舒一口气。但林舟的注意力却停在被救出来的那叠报表上——某个项目的预算数据明显异常。他拉住正要离开的小陈:“陈姐,这个数是不是填错了?”
果然,一个多输了的零。如果不是他发现,今天的汇报将导向完全错误的决策。
而这只是开始。下午的跨部门会议僵持不下,业务部门抱怨流程繁琐,财务坚持合规底线。正当双方针锋相对时,林舟忽然开口:“如果我们把审批分为常规和加急两条线,像医院分诊那样,是不是既能保证风险可控,又不耽误紧急业务?”
会议室突然安静。这个简单的比喻,瞬间打破了僵局。
但真正让人记住的,是月底的突发事件。系统故障导致报销数据混乱,财务部面临全员加班。林舟却搬出自己用业余时间写的脚本——那不是多高超的技术,只是几十行简单的代码,却像一把巧妙的钥匙,三小时的工作量二十分钟完成。
主管拍着他肩膀说“厉害”时,林舟只是笑了笑:“我就是见不得问题搁在那里。”
后来大家才慢慢明白,林舟的特别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问题,而在于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他眼里没有“麻烦”,只有“待解锁的关卡”;没有“分内分外”,只有“这里可以更好”。他像公司的“感应器”,总能在问题发酵前捕捉到微弱的信号。
当公司颁发年度特别贡献奖时,颁奖词这样写道:“最好的员工不是那些永远不带来问题的人,而是能让问题消失的人。”
而林舟的获奖感言依然简单:“我只是觉得,所有问题都藏着变得更好的可能。解决了,我们就往前了一小步。”
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公司里最宝贵的,从来不是不会犯错的人,而是那个永远在默默修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