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2025-09-25  18:41

23 0 752

新老交替

旧时光里的工厂,总有这样温暖的画面:老师傅俯身在机床旁,手把手教新徒弟校准零件精度,从图纸解读到故障排查,把几年甚至十几年攒下的“门道”倾囊相授。直到徒弟能独立应对生产难题,这场“师带徒”的接力才算完成——那时的新老交替,是经验的传承,是能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与温情。

如今,“重用年轻人”成了各行各业的管理共识,这本是顺应发展的好事。年轻一代带着更高的学历、更活跃的创新思维,对数字化工具的掌握更快,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企业注入蓬勃活力。就像互联网公司的新项目,年轻团队往往能突破传统思路,用更贴近用户的方式打开局面,这种“冲劲”确实是企业突破瓶颈的重要动力。

可这份“重视”一旦走向极端,就变了味道。不知从何时起,学历和年龄成了提拔重用的“硬门槛”,反而把“工作能力”“实际贡献”抛在了脑后。只要顶着“大学生”“研究生”的头衔,哪怕对业务一知半解,也能优先进入人才库、参与评优评先,绩效评分总能“特殊照顾”;即便工作出了纰漏,也会有人以“爱护年轻人”为由兜底,帮着遮掩、弥补。

与之相对的,是老员工们的无奈。那些在岗位上坚守十几年、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老师傅,只因年龄偏大、学历没跟上,就被排除在晋升名单之外。甚至有人会劝他们:“快退休了,别跟年轻人争,得懂给年轻人让路。”可没人想过,他们让出去的不仅是一个机会,更是对多年实干的认可;那句“别争了”,寒的是一颗颗踏实肯干的心。

新老交替从不是“新取代老”的单选题,而是“新老互补”的多选题。年轻人的创新需要老员工的经验保驾护航,避免走弯路;老员工的经验也需要年轻人的活力激活,跟上时代步伐。


若只把“年龄”“学历”当标尺,既会让年轻人在“温室”里失去成长的韧性,也会让老员工的宝贵经验白白流失——这样的“交替”,从来不是企业的幸事。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