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青青

2025-09-25  20:56

11 0 914

养成习惯问题#

      学完了一个单元以后,在班级里默写了一次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发下去让同学们订正时,我发现不少同学把(老师批改过的)错误地方的叉号,有修正带涂掉,再改成正确的,他们订正好了交上来检查,我只好把当初批的叉号圈掉,在旁边再划一个对号。若是一两个同学这样做,我还能应付过来,当大量同学的作业需要我进行二次“返工”时,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对同学们说:老师批叉号的地方,你们要在后面的空白处认真订正,不要在原处修改。可是仍然有许多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我已询问了解情况,原来他们以前老师都是这样批改作业的,发现学生有错的地方,就让学生把错的修改过来,老师再批上一个对号。可是这样的习惯好吗?符合不符合学习的规律?      对于语文作业的订正,我是这样要求的:打叉的地方,用红笔订正,不准把错的地方直接改成正确的。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在拿到自己的作业后,哪些地方是知识的漏洞会清清楚楚,方便学生的复习。而以前老师做法看上去是保护了学生的面子和自尊心,担心他们作业上的错误太多,会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这个说法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是畏惧错误的一种表现吗?用二次订正的正确掩盖了知识的漏洞和盲点,然后老师打了一个漂亮的对号,结果大家各自欢喜,两厢情愿,一片繁荣。时间长了,想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会非常的不准确。学校就该是试错的地方,教室就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改错的地方。学生的成长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犯错,不断地修正,改错的过程。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犯错和改正的过程,只是成年人犯错的成本更高,而在学校里,学生的犯错成本一般来说几乎没有或者说代价更小(此处专指学习方面) 既然是这样,老师和孩子都应该大大方方的面对学习上的犯错,坦坦荡荡的面对学习上的漏洞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明白,错误并不可耻。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教育缺失的地方。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是在消灭错误,消灭无知,绝不允许学生出错犯错。传统的观念上,我们大多数老师也认为:满纸对号就是好消息,好势头。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马克斯·韦伯认为,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对知识保持理性批判态度。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