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向东坡最好春》:于残缺里坚守生命的春光
今日去图书馆,脚步下意识迈向三楼的本土文献收藏区。随手挑了六本书摞在案头,最顶端那本便是胡少杰的《最向东坡最好春》。在此之前,我已从本地媒体零星听过他的故事,知晓这位年轻的榆林诗人2024年8月已离世,生命定格在了26岁。
阅读这本诗集时对诗的质量并未抱过高期待,毕竟他自幼脑瘫、从未踏入过校门,这样的人生境遇,总让人下意识觉得他的文字可能平平无奇,情感会带着沉重底色。
可真正沉下心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逐页读来,所有预设都被推翻,只剩满心的触动。这本与姜星雨合著,由西安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精选了胡少杰2018年底至2022年初的300余首作品,分“雏鹰折翼朝天望”“二十三年若有因”“我做人间那道光”三个篇章,像一部用诗句写就的生命自传。姜星雨的解析,字字恳切地还原着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当时的心境,让那些文字不再是孤立的句子,而是有了温度与故事的注脚,这些解析也让人感慨命运对胡少杰千锤万击的敲打之时,终于慈悲地送来一位知音,帮他整理、编辑、解析这些经年累月写下的诗句,集结成一本带有生命刻痕的书。令人哀伤的是,这本书出版后两个月,诗人胡少杰抗不过病魔缠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书名“最向东坡最好春”取自胡少杰的七言律诗《解梦》中的句子,“东坡”是双关语,既意味着诗人的老家,爷爷奶奶的窑洞前朝东的坡地,也含着诗人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最好春”则是他的自况,即便命运给了他一副残缺的躯体,他仍执着地向着春光出发。这份执着,在诗里,更在他的人生里:自幼脑瘫无法行走,从小被爷爷奶奶抱回老家养育,父母离异对他并未形成多大冲击,在他看来有爷爷奶奶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家。没上过一天学的他,先是靠爷爷启蒙识字,后来为了用手机发短信,对着小学生教材自学拼音,最终用唯一能自由活动的脚敲出近千首诗词。
诗里没有刻意的卖惨,只有最真实的生活印记,对爷爷奶奶的反复的愧疚与感恩,怕自己这位“特殊的孙子”拖累了两位老人,想不通为什么爷爷奶奶这么好的人,会有他这样一位让爷爷奶奶备受煎熬的孙子。年轻的胡少杰对健康的渴望,对孤独的抗拒、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对心上人的既怕又爱的忐忑情怀,藏在四季轮回流转时写下的每一句诗里。网恋的悸动,与残酷现实碰撞出的无奈,都被他坦诚地写进诗中。那些文字或许不算字字珠玑,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那是一个人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倔强,是用生命对抗命运的勇气。书中胡少杰写到这句话自勉:“身体的残疾并非真的残疾,心灵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这句话,感受到他以此鼓舞自己的决心。
合上书时,心里满是感慨。世间有太多四肢健全的人,总在抱怨生活的平淡与不易,可胡少杰用他26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困境从不是身体的残缺,而是对生活失去希望。他没能留住2024年的夏天,却在诗里留下了永恒的春光;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他的“感动社会诗人”称号,不是对“弱者”的怜悯,而是对一颗顽强生命的致敬。
原来有些文字,从来不是为了彰显才华,而是为了证明 ,即便命运关上所有门,总有人能凭着一腔热爱,为自己凿出一扇望向春光的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