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

2025-09-25  23:12

65 3 736

马10227 我们为什么越写越悲苦

        今天看到一篇书评,是关于旅日作家李停的小说《水在岛中央》。

       小说中预设在未来,养老院被改造成儿童院,特殊儿童被送入空岛疗养院,育儿专家和官方机构深入家庭内部,监控母亲的育儿行为——一旦母亲未达标准,就将面临严厉的“母职惩罚”。

      女记者琼因为育儿时情绪失控被捕,珍的母亲因送哥哥去空岛而一生自责,珍因原生家庭问题逃避成为母亲。这是恶性循环——她的母亲不快乐,孩子长大后自然不愿做母亲。小说里写道:“就像很多人不理解鸟的习性,不理解海洋生物的作息那样,这本来无可厚非。”

      现在人们常谈论有毒的母女关系和原生家庭,甚至总结出一个词语——母职惩罚。本来应该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在这些作品里,竟然变得如此可怕,爱、关心、无微不至的照顾、理解、全心全意的支持,变成冷漠、嘲讽、蔑视、挖苦、打击甚至对立。而且近些年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这类扭曲的关系似乎很有市场,一些作品为了情节跌宕起伏,让这类扭曲的关系变得荒诞,惊掉眼球。

       所以我们为什么越写越悲苦?人间有那么多幸福和温暖,为什么我们却写不出来或者是不愿意书写?现实中,我身边的10个母亲,9个半都会觉得当妈妈很幸福,即使有那么半个妈妈为了带孩子上蹿下跳,鸡飞狗跳,但是基本上都痛并快乐着。孩子们是否感到幸福?从我的观察来看,应该是幸福的,孩子们爱妈妈的心是那么真诚,藏不住。这应该是“母职激励”吧。即使有的孩子长大了,读大学找工作成家,哪个母亲不是骄傲地望着孩子的背影,渴望地在家守着电话?

       是不是读者在读到可怕故事的时候,会短时期内大量分泌多巴胺,而在读那些温馨而幸福的故事时,分泌的过程缓慢而持续?还是出版社编辑们的口味变得很重?抑或是喜欢阅读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只喜欢猎奇黑暗和背叛?

       也许是我太敏感了。最近读到的很多作品都让人隐隐担忧。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毛角   2025-09-26 22:06:02

    如果是理性的冷静还可以考虑,关键有些是无理性的冷酷无情,几乎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母女关系。

  • 毛角   2025-09-26 22:04:38

    全部是正能量,肯定不真实,但是如果只为了所谓的平衡,那就又造成了新的不平衡。

  • 毛角   2025-09-26 22:02:22

    有道理。所以我们要对抗焦虑。

  • 握瑜   2025-09-26 05:56:01

    读到可怕的故事会立刻分泌肾上腺激素,进入战斗、逃跑等应急状态,越读越焦虑,大概这就是总会有人贩卖焦虑的原因吧😞

  • 四季风   2025-09-25 23:55:01

    平衡是个问题,冷静看待也是个问题。

  • 黑土   2025-09-25 23:36:36

    也许是对正能量的对抗以达到某种平衡